close

 

IMG_9798.jpg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四)二沙灣砲台◎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不知道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來到這座赫赫有名的二沙灣砲台,這座歷經二次清代戰爭烽火洗煉的砲台。
 
IMG_9787.jpg    
看著長長的步道一路向前延伸,我心裡清楚知道這不是一條林蔭小路,而是一道悠久綿長的歷史長廊。走入二沙灣砲台,您的思緒不得不在那兒逗留盤桓許久。

歷史的長廊
十九世紀後,歐洲許多國家海權興起,為了拓展貿易,紛紛來到東南亞與中國。特別是中國物產豐盛,氣候宜人,一直是歐洲各國最想進行貿易的國家,可惜當時的滿清政府是個完全封閉的政權,再加上傳統封建思想作祟,不願與外國官員平等往來,先後多次與外國官員或商人發生摩擦。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林則徐在廣州燒毀了兩萬零兩百八十四箱的鴉片,英國人不甘損失,認為中國國力衰微,無力抵抗,於是在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六月,在澳門齊集船艦,開啟了中英戰爭。這個戰爭,也開啟了中國不斷遭遇外患的大門‥‥。(註一)

   
1635755739.jpg    
當時台灣兵備道姚瑩探知英軍意圖入侵台灣,而素有「台北咽喉」的基隆,是進出北台灣的重要港埠,佔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於是根據地形,在境內正對港口的二沙灣山上建造砲台。設置大小礮墩八座,砲台城門上嵌有「海門天險」石刻方匾。因此「二沙灣砲台」又有「海門天險」的稱謂。

沿著砲台區步道虛實掩蔭的林木,您會看到好幾座仿古古礮,分別陳設在東砲台、北砲台還有機槍陣地處。似乎在在提醒人們,昔日砲聲隆隆的景象。
 IMG_9797.jpg  IMG_9791.jpg    
 
初聞煙硝—中英戰爭
這砲聲隆隆的初次作響,始於1841年八月,一路北上的英軍艦隊,輕易的攻下廈門港後,果然派出「紐布達」號軍艦進攻基隆,守將邱鎮功憑著新建好的海門天險,迎頭痛擊英艦,並俘虜船上兩百多名印度水兵。

一直到1843年,英軍屢屢派兵來襲,卻屢嘗敗績,而不得逞。這座捍衛北疆要塞的海門天險,雖然連連獲勝,卻無以彌補中國港口及長江的連連失守……。

歷史的記載是,我們簽定南京條約,打開基隆港口的門戶,讓英國人自由貿易。自此台灣這塊土地,多了更多外人的腳蹤。

海門天險城門與砲盤區
IMG_9815.jpg   
我走到以石磚為砌的城牆,站在城門下方寬廣的台地,從層層的階梯望進嵌著「海門天險」的壯觀城門,城門內的台地往上也是層層的階梯,隨著地勢的攀升,錯落三層,寬廣壯闊。查了資料才知道,在基隆眾多砲台中,最大的砲台就屬海門天險了,而地勢最高的砲台叫做槓子寮砲台。

IMG_9824.jpg  
過了粗石圍砌的城門,入內的視野豁然開朗,平坦的台地,是營盤所在位置。
  
 
烽煙再啟—中法戰爭
不管是古砲台遺跡,或是破落的營盤區裡遺留的數段牆垣,除了歲月的傑作外,真正無情的還是戰爭的烽火……。
IMG_9821.jpg

IMG_9822.jpg    

為了抵抗英軍而興建的二沙灣砲台,在鴉片戰爭時,發揮了最大的功用。沒想到四十多年後,也就是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發生中法戰爭時,二沙灣砲台竟在法軍大將孤拔的砲擊下完全摧毀‥‥。
IMG_9792.jpg

IMG_9794.jpg  
 
 
重修二沙灣砲台
現存的二沙灣砲台,是1885年停戰後,為加強台海防務,由台灣巡撫劉銘傳派兵於1886年所重建。同時,為了捍衛台灣淡水港,一併建造了淡水滬尾砲台。兩砲台皆委由德國人鮑恩士所建。

雖然物換星移,雖然整體戰略思考的變遷,使得這烽火滄桑的砲台,卸下捍衛台疆的重責大任。但我深深知道,這中國城牆式建築的姊妹作,是長眠於淡水外僑墓園的鮑恩士送給我們台灣的禮物……。 
IMG_9832.jpg   
 
註一:
文中以實線文字標註者,其文字節錄自《臺灣土地傳》「鎮守北疆的要塞—基隆市的海門天險與二沙灣砲台」一文。作者:劉還月/出版:常民文化

相關連結: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一)白米甕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二)社寮東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三)大武崙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四)二砂灣砲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