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773.jpg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三)大武崙砲台◎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走過白米甕砲台和社寮東砲台之後,這次海天遊蹤的腳蹤,來到了位於基隆西北方的大武崙砲台。

在大武崙砲台停車場停好車之後,順著階梯往上,碎石鋪陳的營區大道,一路領你走到一處偌大的營舍區。雖然依舊是一面面的斷垣殘壁,仍然可以感受它的空間格局很大,遙想昔時這兒除了住宿、休憩以及作戰指揮中心外,這個平廣的院埕空間,鐵定是操練兵勇最佳的場域。
DSCN0169.jpg    
我喜歡這個舒坦的空間,尤其見過社寮東砲台盤根錯節的榕樹之後,看到挺立在這兒的榕樹,用滿樹的蓊綠,為略顯蒼涼的歷史建物搭起的綠色天幕,仍是相當的感動。


山頭遠眺
繞行一圈之後,我驚訝的發覺,這砲台已經把整個大武崙山頭做最好的戰術配置。沿著外垣步道向四周眺覽,前方的基隆嶼,東、西的八斗子與外木山和秀麗的北海岸線都盡收眼底。
DSCN0172.jpg    
大武崙砲台的解說牌是這樣記載的:大武崙山地勢險要,擔任側防任務的大武崙砲台,一直是扼守基隆要塞重地西側的戰略地點,其設置與中法戰爭歷史息息相關。今日所見設施則是日軍因應日俄戰爭的整備工事而來,主要砲台設施為1900年至1902年間完成,為日治時代基隆地區堡壘原貌保存最完整的砲台之一。

如前所述,基隆因位據台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央,地扼台灣北疆海域的咽喉要道,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最早的凱達格蘭族外,這個重要的天然港口一直都是西方強權覬覦之地。因此沿著蜿蜒的海灣設置一座座臨海砲台以抗西方強權的入侵。從臺2線由北向東,我依序造訪了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二沙灣砲台和社寮東砲台後,發現一個小小的趣味,就是這四座砲台分別以一明一暗的明砲台與暗砲台來交互佈局。當然這都是依地勢、山形而歸畫建造。大武崙的砲台區,就在外垣林蔭的保護傘下,隱蔽成一座得天獨厚的堅固堡壘。


觀測臺與避彈壕 
 
DSCN0206.jpgDSCN0186.jpg      
走在林蔭圍抱的外垣步道,若不是觀測台的設置和眉月形避彈壕的提醒,我肯定會錯覺於行在某條幽然古意的山徑,在好鳥亂鳴中,拂揚紅塵萬般思緒……。


砲盤道與砲盤區
IMG_9781.jpg   
走過東稜堡、北稜堡、南稜堡後,我在礮盤區看了最久。邊看邊佩服建造者的巧思建構。砲盤道以一條峽谷形的通道相連接,每個砲座以二尊大砲為一組,分置左右,中間鑿地下室,作為貯彈之用。礮臺區內徒留方形槽的礮臺基座和扇形槽的輪軌護座遺跡,而每面子牆均有三個眝彈孔。

IMG_9773.jpg 

IMG_9777.jpg   
 
在這樣的時空,我突然懷念起我們淡水的滬尾砲台來。這吸彈、避彈的小山丘用以保護戰用的洞窟營舍,與北門鎖鑰的形制同出一轍。走過砲臺之後,發覺每座砲台都因地制宜,而使得每一座砲台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海角遊蹤系列結束前,我決定以重回我們的古戰場「北門鎖鑰」,為此烽火滄桑系列畫下遊蹤的句號。

保存完整的大武崙砲台為國家二級古蹟。雖然在烽火滄桑過後卸下了捍護疆土的重責,卻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底蘊,而大武崙山頭的大自然風光,更成就這少有的「砲台森林」景觀,絕對值得您親臨鑑賞! 

 DSCN0205.jpg   
 
 

相關連結: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一)白米甕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二)社寮東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三)大武崙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四)二砂灣砲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