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0033_調整大小.JPG  
周日午後奇妙的艋舺行(三)艋舺的美麗與哀愁◎文、圖:簡素津

如果,艋舺龍山寺的花燈是我童年最初的記憶;那麼,艋舺龍山寺周遭群聚的遊民,就是終結我長大後不敢去龍山寺的主因。

1117日星期日,我來到龍山寺廣場前集合,為的是聽一場劉還月老師「導覽艋舺」的戶外解說課程。在等待劉麗飛教授的學生們點齊人數的時間裡,放眼廣場間或群聚或獨自踽踽而行的遊民,我忍不住低聲的跟老師說:「我好怕!」老師輕悠悠地點頭,對我說:「我知道!」然後,雖欲語卻又止……。

愛愛寮
DSCN9941_調整大小.JPG    

當我們的行腳佇立在大理街「愛愛院」的招牌指標時,我的心猛地被撞擊了一大下!原來施乾創辦的「愛愛寮」就在這兒!

婚後住在淡海,進出淡水市區只有兩條主要道路,一條是中山路,另一條是中正路。而這兩條路上各塑立一座人物雕像。一個是眾所皆知的馬偕博士。走在淡水處處有馬偕的身影,舉凡偕醫館、牛津學堂、淡江中學等等。因而淡水有一條街,叫「馬偕街」,更有一條「文學之路」,就是循著馬偕的腳蹤足印淡水。淡水有個特別的月分,就叫「馬偕月」,以馬偕登陸淡水的三月為記,並在六月二日馬偕博士逝世紀念日那天,訂為「馬偕日」。這是淡水人感念馬偕博士行醫、興學在淡水而在馬偕街口鑄立銅像來紀念他。
DSCN9999_調整大小.JPG  

社會福利之父
另一座默默佇立在中山路、淡水國小校園圍牆邊的雕像人物就是施乾先生了!雕像放置的位置,一如他的一生默默耕耘的寫照。
DSCN0002_調整大小.JPG  


出生於淡水的施乾,在他任職臺灣總督府時,被奉派去調查艋舺地區貧民的生活境況,讓他感受到人因貧老而淪為乞丐的苦難,開啟他對乞丐的瞭解與同情,毅然的辭去公職,為其善念,傾其家財的投身於艋舺「愛愛寮」,成為乞丐的棲所……。

每當我經過施乾雕像時,望著他年輕的面貌,想著二十四歲青春洋溢的他,就戮力於幫助乞丐學習自立生活、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的志業,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


DSCN9940_調整大小.JPG  
我站在這連繫過去與現在的慈愛機構,我激動的心聯結到施乾那大愛的一生,以及對他創辦清末在臺的第一個私人社會救助的善舉無限動容……。

我不禁又想起剛才老師在龍山寺廣場前的提問:為什麼劉銘傳要把政治經濟中心由臺灣南部轉移到臺灣北部?老師這麼問是要期許我們認識一個地方,要先去建立系統,才能了解這個城鎮的興衰。例如臺南府城港口的淤塞,而北臺灣的淡水河運就取而代之。老師說:「有交通才有經濟」。明白淡水河之於艋舺,就能尋繹出艋舺市街發展的脈絡。

「而人多的地方,就有機會!」繁華吸引了來此尋找機會的人們。老師說明:「清代之前的福利政策是救殘不救老……」當年老無以生計、無以為家時,也許真的就只能流浪街頭了……。老師說「街友,不是現在才有!」

謝謝老師用這樣的方式間接回答了「我的害怕」!原來萬華街友的形成,也有歷史的脈絡可循!


艋舺的美麗與哀愁

我們最終的腳程落在地藏菩薩寺前。在佛面前—

我想起:施乾的弘願就是可以讓乞丐消失,一如眼前的地藏菩薩「地獄淨空,我方成佛」的偉大宏願……。

我想起:剛穿過艋舺夜市,那隱身於市集、攤販間後方的仁濟院,同樣在前清年間,做著收容殘疾孤苦之人以及在風化區中成了棄嬰的撫育之所……。

我想起:剛在街道騎樓男男女女風化的聲色,我心中有一抹抹日暮黃昏的惋涼……。

走在老師引領的艋舺,品著施乾與仁濟院大愛之美,也泛起「地獄沒有淨空、乞丐不曾絕響」那無由的悲涼……。

不管是美麗的艋舺,還是哀愁的艋舺。我想就用老師今天的一句話—「凡事用體會的心去看待會更好!」當做這趟心靈旅行的句點。
DSCN9942_調整大小.JPG  
謝謝劉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penreading 的頭像
    openreading

    openreading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