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157.jpg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一)白米甕砲台◎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前言
雖然基隆緊鄰著家住的淡水,對基隆的陌生其實來自於它常是旅行時的過站。第一次真正認真的想去基隆,是久聞基隆八尺門的阿美族聚落。那天跟著世綸大哥和荒野原民會的腳步,到八尺門參加都市原民聚落的豐年祭。
IMG_9671_小.jpg 

IMG_9685_小.jpg    
 
在山與海之間
我對海是陌生的。這次想去基隆看海,是看了劉還月老師的人文旅行「千年歷史口岸,萬年雕蝕風景—基隆的外人腳蹤與社寮島的奇幻海蝕風景」的輕旅行後,老師張貼同學們在臉書的旅行照片和心情。

出生在嘉南平原,也許是傍著阿里山山脈下生長的我,對於自處於山林,都可以相對的自在,但當我面對無邊無際、波瀾壯闊的海洋時,不知怎地,我常常無由的感到無助和孤單……。雖然我已然坐在沙灘上、礁石上,也許此刻的海水還輕輕撥弄我的腳,但海似乎還在遠方的地平線、極目的那端。

這並不意味著我不喜歡海,而是在山與海之間,我比較喜歡待在山林的自在。我問過周遭的好友,出乎意外的,他們都喜歡「胸懷大海」,不若我對不可親的海洋般的「望洋興嘆」。印象最深的一次看海是讀書時同學帶我去的。我們並肩默默的坐了很久,看潮來潮往,聽不止息的涓涓浪濤……。很久之後,同學悠悠的說:「每當心情不好,我都會來這裡看海。看那海浪一波接一波的前仆後繼,我就找到新的力量。」聽完,我非常的訝異,因為那時海給我「那一波一波的海浪不斷朝我湧來,不管它是不是願意?都得隨波逐流」的蒼涼……。自此,面對茫茫大海或陰幽的人生小徑,我都提醒自己看「向上的力量」。
DSCF1304.jpg    
 
歷史的基隆—海角遊蹤的發想
於是,我打開基隆地圖做行前功課,發現小小的基隆,大大小小的砲台沿著海灣的蜿蜒星羅棋布的就有十幾處。我突然興起哪天沿著台2線,來個「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的歷史巡禮也行!

基隆因位據台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央,地扼台灣北疆海域的咽喉要道,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最早的凱達格蘭族外,這個重要的天然港口一直都是西方強權覬覦之地。從西班牙人到荷蘭人,從英軍、法軍到日軍,從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一連串戰役不斷的烽火,徒留今日基隆一座座滄桑的砲台殘跡。

我〝看海〞的第一個站是基隆港左側山上的白米甕砲台。我向當地人問路,他直覺的說:「喔!你要去『荷蘭城』哦!」於是往三根大煙囪的方向一指:「就在哪兒!」
IMG_9152.jpg    
 
白米甕砲台
依著指示來到白米甕砲台,它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太白社區,因舊名「白米甕」而得名。當地人慣稱它「荷蘭城」,乃因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先後在此建立保壘。後來法軍和日軍也先後站上這塊土地,現存的白米甕砲台,雖是清朝時期的建物,卻是日領時代的改造遺跡。

在這片臨海的狹長山丘上,空蕩蕩的砲台區沿著海岸面對遼闊浩渺的大海,顯然它是以制海砲台之勢,氣勢洶洶的直接以火線轟擊面對港外入侵的敵軍。
 
IMG_9126.jpg    
我站在東北端的制高點,看它一字排開面對著基隆外海,遙想古時的〝殺戮戰場〞,和今日青蔥綠意點綴的白米甕砲台的時光落差……。

而我也同時在山之崖、海之角,看東海的波濤,濤濤織繡大海的鏤空蕾絲衣裳。

IMG_9149.jpg  
 
 

相關連結: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一)白米甕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二)社寮東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三)大武崙砲台 
海角遊蹤—港都的烽火滄桑(四)二砂灣砲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