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9941_調整大小.jpg    

足印沙灘系列(一)濱刺麥◎文、圖:簡素津 
對於海濱植物,高大的黃槿、木麻黃,還有果實很像鳳梨的林投是我對海濱植物的初始印象,至於匍匐的節根植物,除了有海濱花后之稱的馬鞍藤外,我能叫出名字的植物就少得可憐。

 

DSCN9670_調整大小.jpg   

第一次見著濱刺麥,是在沙崙海水浴場的沙灘。那時跟著劉還月老師人文旅行的腳蹤,來到自己非常熟稔的沙灘。老師介紹的濱刺麥是濱海的「縫衣針」,說著的當下,就請家族夥伴愛娟當場「還原」一根濱刺麥縫衣針來,讓我不得不佩服前人運用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能力,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這和我跟孩子們在野地裡一起唸讀—
草原上,巫婆的縫衣針,
把我的衣角、我的褲管,
縫得東一針、西一針。

的童詩 《鬼針草》的縫衣針一比,顯然是實際而〝常民〞許多。

 

只是,當時我凝視它很久,想著它千針萬叢的要在寂寂荒涼的沙灘上密繡著什麼呢?
DSCN9671濱刺麥_調整大小.jpg   

第二次見著它時,是在番社後的海濱,也是跟著老師的人文旅行。劉老師對大家解說植物的特性,這海岸沙堆的先驅植物濱刺麥,以莖節生根長芽來擴張它的地盤,是海濱植物生態的要角,為沙灘海岸上第一線的定沙植物。
老師說:「它是雄雌異株,穎果會長成很輕的刺毬團狀,成熟脫離母株之後,藉風的傳播,然後在新的沙地開疆闢土,長成另一個社群。」因為這段話,讓我在起風的季節,為著秋熟的濱刺麥果實而來……。


DSCN9957_調整大小     
走在濱刺麥的低矮叢邊,一顆顆刺毬造型的果實,正靜靜地在母株上等待它可以飛颺的時刻。我撿拾了一些毬果仔細觀察,對葉尖呈尖刺狀,質地又厚又硬,有蠟質葉面的「濱刺麥」命名有了深切的理解,細看它成熟的毬果,質感真如麥桿般的神似,才恍知為何有「麥」的由來!
DSCN9952_調整大小  


記得,有一年我帶孩子去墾丁露營,當地的友人提及落山風大,不要我們去野營。可是,我打從心裡很想去見識它,書本上「落山風」三個字,多麼抽象的寫在白紙上,我得把它具象化的呈現出來。那次,我們在椰林樹下的營地,在狂風怒號中,領受「站都站不住」的猛烈,真的很有趣。當風一起,椰林樹梢一陣狂響,接著帳篷就唏哩嘩啦的搖。事後,我問她們:「現在妳們知道落山風了嗎?」她們倆可是點頭如搗蒜呢!是啊!在風吹沙的海岸邊,我們領受大自然的搖憾。 

也許,因為這樣深刻的記憶,我總想去探究文字裡的真實,就像我循著秋風而來,來看濱刺麥的穎果「藉風傳播」的樣貌……。

 

海風很大,我把一顆顆毬果放在沙灘上,讓它乘風而去。然後,在海風的推送下,我看見這輩子都無法忘懷的、雀躍的、奔赴「生之旅」的喜悅……。
  

 

謝謝大自然的賜予!

啊!我很想知道:宮崎駿是不是也看到濱刺麥奔赴新生地的雀躍英姿,而有了「小黑煤球」的創作靈感?

 


 

相關聯結:

1、荒野保護協會—濱刺麥 

2、人文旅行旅行隨想篇(十二)2013「春夏顏色」北海岸天成地景的巡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