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霧中……◎文字:簡素津/攝影:簡素津、倪茂清
第一次聽到薑麻園,是2008年在黎家伙房的夜,聽主人黎振君推薦的景點之一。
在那以後,每當隆冬的日子,我總愛來到這兒,尤其喜愛流連在湯家的李子園,看霧把一樹的光禿暈抹得恰到好處。
目前分類:☆素津.心靈拼圖 (178)
- Jan 06 Sun 2019 23:33
在霧中……
- Nov 05 Mon 2018 22:03
李棟山和它的古堡
李棟山和它的古堡
◎文字、簡素津/攝影:倪茂清、簡素津
前言
3月,在玉峰溪右岸的上抬耀部落「光漫」的夜,維榮在他的水蜜桃花園裡,為我細訴正前方山勢最高的李棟山。維榮說:「台灣很小,站在那座山頭的某處,視野遠及台中到淡水河口。」
為了「看透半個台灣的李棟山」,我來到當年日人為了有效控制大漢溪上游偌大的蕃地山林,攻下標高1900公尺的李棟山,建造巨砲陣地,以掌控泰雅族人部落的制高所在地—李棟山古堡!
- Oct 30 Tue 2018 22:33
今秋最動人的燦黃—馬美部落萬里山園甜柿情
今秋最動人的燦黃—馬美部落萬里山園甜柿情◎文字、簡素津/攝影:倪茂清、簡素津
前言
3月,在玉峰溪右岸的上抬耀部落「光漫」的夜,維榮在他的水蜜桃花園裡,為我細訴正前方隔著一條玉峰溪與部落遙遙相對「蘋果農莊」、「萬里山園」、「李棟山」和「馬美部落」。當下,造訪對山就成了今年的念力……。
- Sep 26 Wed 2018 15:46
霧之日出
霧中日出◎文字、攝影:簡素津
中秋連續假期我上山,在海拔1500公尺的雪霧鬧部落,和太陽、星星、月亮,和疾風、驟雨共佳節,而陪我最多的是霧,或濃或淡,遠遠近近,撲天捲地而來。
- Aug 25 Sat 2018 16:54
想念母親(一)一隻雞腿
想念母親(一)一隻雞腿◎文、圖:簡素津
今天中元節,是母親過世後第一個大節日。
平時拜拜都是敬果,就連過年也不例外,唯獨中元普渡和地基主的祭祀,仍維持傳統農村祭祀的樣貌。所謂傳統農村祭祀的樣貌,無非就是我記憶中長輩逢年過節為拜拜而煎煮炒炸的張羅出一桌的飯菜。
- Apr 01 Sun 2018 00:09
「光漫」之桃花舞春風
「光漫」之桃花舞春風◎文字:簡素津/攝影:倪茂清、簡素津/赤楊、楓香樹照片提供:賴維榮
從沒去過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的我,卻對「石磊」兩字如雷貫耳,主要是好友在「山地服務隊」的年代,參加「耕莘山地服務團」駐站服務在「石磊」,也因而與當地的原住民朋友成了莫逆之交。經年在水蜜桃採收的季節,我都能吃到好友從石磊帶下山的水蜜桃或是段木香菇。因為這個緣故,每次走竹60號鄉道前去新光鎮西堡或是司馬庫斯的路上,會在一叉路口看到通往「石磊」的路標指示牌,總是有股熟稔的親切感,然後看著〝文義〞上的「石磊」,想像那個「石頭累累」部落土地的貧脊……。
今年終於在水蜜桃花盛開的季節,來到我心念的石磊……,出發前,我查了一下資料,才嫣然莞爾「自古多情傷別離」啊!原來「石磊」是泰雅族語「谷立」,是「山凹」的意思。
- Jan 23 Tue 2018 14:17
翠竹林中的一株楓紅
- Jan 15 Mon 2018 12:28
渲淡染就午後的日光墨彩
渲淡染就午後的日光墨彩◎文字、攝影:簡素津
如果你沒忘卻第一次覆上白色的宣紙,將透過液面上的墨彩流動,創造出超現實與抽象的墨染山水圖的驚喜。
那麼,我蹲踞在池畔,驚喜地看著高大的肯氏南洋杉遮蔽午後的陽光,讓一潭清淺的池水變身為王羲之的洗硯池時,我知道我可以以相機為宣紙,渲淡染就午後的日光墨影……。
- Oct 11 Wed 2017 22:01
阿將的家—童年鄒族部落生活的再見與體現
阿將的家—童年鄒族部落生活的再見與體現◎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這些日子,每遇長假,從淡水回嘉義的路,總是特別的遙遠。這遙遠,並不是塞車在高速公路長長的車陣中,而是想在回家之前,先去看看心中的山林。
繼上次繞道東埔走新中橫公路,從阿里山回家之後,這次純粹只想定點樂野,在「阿將的家」好好的休閒。
- Jul 24 Mon 2017 22:04
日出之海
日出之海◎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對住在淡水的我而言,看著落日緩緩的沉入海面,一直都是理所當然的印象,直到出生在基隆的大嫂,說起小時候讀西部文學「……看著太陽緩緩的沉入海面」的納悶,她明明每天都得搭船去上學,都是看著太陽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的呀!至此,我就始終懷著一個夢——一個望見太陽從海平面窺看這個世界的渴望。
這個夢,做了很多年,每每往東岸的旅行,都會特地去看日出之海,奇特的是「總是浮雲能蔽日」——海平面的天際線上,總是黑壓壓或是一排低矮的灰藍的雲帶,遮住日出躍升海面的剎那。
- Jun 25 Sun 2017 00:01
移動的山林圖書館-5
- May 01 Mon 2017 19:22
苗栗四灣的晴園山莊
苗栗四灣的晴園山莊◎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兩年前,我的好同學呂雅婷和她的先生退休後,搬到原本公公婆婆住的四灣山居,在那兒做起退休後的農莊大夢。
- Apr 16 Sun 2017 22:50
鑄定式記憶
昨天去參加小大春季會,依著主辦單位的行車指南坐捷運到輔大站後轉公車抵會場。當公車從「捷運輔大站」開到「捷運丹鳳站」時,我很納悶地跟同行的月枝奶奶說:「明明捷運可以坐到〝丹鳳站〞的,為什麼寶鳳要我們提前在〝輔大站〞就下車?」一到會場,看到半年不見的小大人,忙著跟大家擁抱,就把剛才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回程的路上,奶奶說她問了寶鳳:「素津說我們可以坐到丹鳳的,她不懂為什麼寶鳳要我們在輔大就下車?」寶鳳一聽,叫了起來,她說丹鳳站是後來才又開設的站,原本沒有,「所以我忘了有丹鳳站!」奶奶一轉述完,我和世儀都哈哈大笑。我馬上說我「完全理解」。因為有一次寶鳳來淡水,我請她下捷運後,在老街入口置放的「淡水漁船」的小廣場那兒等我,我會去接她。等我一到我指定的地方,我自己都忍不住的笑了……,明明小廣場擺著的是一列懷舊的淡水火車頭……而且已經擺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最慘的是那艘美麗的「淡水漁船」,還搬到我志工服務的天生國小校園裡……。
世儀聽完,哈哈大笑的跟我說:「寶鳳終於報了一箭之仇了!」
- Mar 24 Fri 2017 18:34
「曲徑」通「六重溪平埔族文化園區」
「曲徑」通「六重溪平埔族文化園區」◎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明明有一條「康莊大道」可抵目的地,但循著地圖走去,竟是一路蜿蜿蜒蜒的小徑。舉凡「曲徑」,總是「通幽」。這通幽的小徑,竟領我走到南台灣「平埔族文化園區」。
「入庄,先看廟」是我不自覺的習慣。最早,進廟是看當地人祀奉的神祉;後來跟著古建築老師看古蹟後,入廟就兼看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而自從上了劉還月老師的「人文私塾」後,看廟的心情就變得複雜許多……,舉凡從寺廟看不同的民系、信仰或是族群的遷徙、歷史的鑿痕,甚至是經濟弱勢的民系,信仰被同化的遺跡……。
- Mar 16 Thu 2017 00:06
林投樹的丰姿
林投樹的丰姿◎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對於林投樹,我一直停留在海岸定沙植物,以及它叢生雜蕪的生長在海岸林的原始樣貌。
我壓根兒沒有想過,把一棵生命力強韌、擴張力強勁、不畏朔風苦雨、全身帶刺的林投當作園藝植物來種植;也從沒想過,化身為園藝植物的林投,帶給我視覺的撼動。
- Feb 14 Tue 2017 22:45
偶遇的旅行(七)土坂村巡禮—土坂部落與新興部落
偶遇的旅行(七)土坂村巡禮—土坂部落與新興部落◎文字:簡素津/攝影:倪茂清、簡素津
土坂部落
土坂也是我走過卻是陌生的部落。
- Feb 12 Sun 2017 23:17
偶遇的旅行(六)最美的歸鄉—回祖靈的路
偶遇的旅行(六)最美的歸鄉—回祖靈的路◎文字:簡素津
當車子行經大竹溪出海口,我情感的弦突然波動了起來,因為這兒離台坂實在太近了!我盤算著淡水到達仁——那等同繞過半個台灣的距離。當下心裡頗為著急,如果就這樣車行過了達仁,我肯定相當的遺憾。於是請託外子暫捨最美的「多良」車站,帶我去找我最想念的「瀧溪」車站。我要從那兒,去追溯一趟既熟悉又模糊的「回祖靈的路」。
2013年暑假,跟著劉還月老師的田野工作團隊,第一次來到瀧溪。那趟瑪拉拉佛史舊社踏察,誠如頭目吳清生事後所述:「……大家如履薄冰,萬般驚險地越過無數的峭壁懸崖後,總算在傍晚抵達了瑪拉拉彿史第一代頭目邱郎的故居……。」
- Feb 10 Fri 2017 22:12
偶遇的旅行(五)南田畫石—欲寄的相思
偶遇的旅行(五)南田畫石—欲寄的相思◎圈兒詞/作者:清代佚名/攝影:簡素津
相思欲寄從何寄?畫個圈兒替;
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裡。
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儂意;
- Feb 09 Thu 2017 22:46
偶遇的旅行(四)永遠的阿塱壹—安朔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