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3663_調整大小.jpg  
奮起湖住遊的四天三夜(三)阿里山山脈「狩獵的子民」鄒族部落巡禮—達邦、特富野
◎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倪婉如

鄒族在研究者的分類上,分為三個亞群,分別是嘉義「阿里山」,和高雄那瑪夏區,以及桃源區的「卡那卡那富」和「沙阿魯阿」三個亞群。因地理位置關係,嘉義阿里山區的鄒族,也曾被稱之為〝北鄒族〞,而高雄那瑪夏區以及桃源區則有〝南鄒族〞之譽。

這次主要的行程是想領著孩子重溫七年前走過的「鄒族印象」。當年和原民社的教授一起去達邦、特富野、達娜伊谷的山美村和茶山村,留下非常難忘的鄒族情愫。尤其是兩年前,開始上劉還月老師的人文私塾「認識台灣原住民」的課程,那一年半的時間,開啟我對原民文化有了系統的學習和瞭解。懷著對兩位老師的敬意,開展我們一家四口在鄒族部落的行旅。

鄒族的古老部落—達邦、特富野
曾文溪上游的達邦社,是現今鄉行政中心的所在位置。傳說族人在大洪水退去之後,循著鄒族的天神hamo的足跡建立部落。天神的第一個腳印在現今的特富野社,第二個腳印則是現今達邦社的所在地。因此在鄒族人的心目中,特富野是第一大社,達邦才是第二個大社,和現今的鄉治所在地位明顯的不同。

達邦的庫巴(Kuba)
IMG_7288.jpg         
來到達邦或特富野,我們最想看的是最具有鄒族建築特色的聖所—Kuba。那是「男子集會所」。集政治、信仰、教育、文化、社會組織於一身的Kuba,更是女性們的禁地。

鄒族的祖先為了避免族人分枝散葉會造成戰鬥力和團結力的削減,無以面對強權環伺的泰雅族和布農族,因而規範分支出去的各個小社不能建立自己的Kuba。每年各小社的族人都會回到大社的Kuba前,舉行重要的歲時祭儀,包括播種祭和收穫祭。而最為人熟悉的祭典,莫過於他們從天神那兒習得的Mayasvi(瑪雅斯比),這肩負強化大、小社間的連結互動,維繫鄒族戰力最重要的祭典,又稱為「戰祭」。 
 
 IMG_7118.jpg   
(這是我們參與飯店的晚會表演—鄒族的祭典文化)
 
 
DSC03648_調整大小.jpg   
庫巴屋頂上左右各一的木槲蘭是戰神冠帽上的佩飾,自古便是鄒族人的聖花。不論狩獵、作戰都必須佩戴,如此才能得到戰神的庇佑。而Kuba旁的神樹雀榕,則是天神往來的天梯。每到祭典前,總被族人修剪得整整齊齊,方便天神的往返。 
 
DSC03649_調整大小.jpg    
干欄式建築的庫巴,是橢圓傘狀建築。記得劉老師在課堂上說:「鄒族的傳統建築是採大木結構,是原民建物中最有力量的。」我仰望細看,以粗大原木架起的Kuba,地板由木板和籐枝所鋪設,茅草為頂,層層疊疊的莖管與葉,鋪排成動人的曲線美感。對於一個旅人而言,它是「賞心悅目」的建築美學;對族人而言,良好的通風和光線才是考量的要點。


日警駐在所
IMG_7292_調整大小.jpg    
走完部落一圈,我們來到達邦國小旁的遊客中心,看到日式建築風格的遊客中心,您一定不難猜到部落裡的日本遺風,正是當年日本警察的〝駐在所〞或是日本員警的宿舍。看過「賽德克巴萊」的朋友,一定對〝駐在所〞印象深刻。現在面對這曾經「權利的表徵」,會感覺它不只是一幢建築物,而是〝有血、有淚〞的生命糾結……。

特富野吊橋
DSC03700_調整大小.jpg    
從達邦社越過特富野溪時,看到受八八風災重創的溪床還是〝慘不忍睹〞。通過河床便橋後,蜿蜒上山,就抵特富野社。


相較於達邦,這兒顯得更為靜謐、純樸。穿梭蜿蜒的小巷弄、看看平實的家屋,享受風和日麗裡的遊逛和一種真切生活樣貌的體現。
IMG_7302.jpg  
 
 
 
特富野的庫巴
IMG_7293.jpg   
  
我們很幸運的在特富野的旅行中,看到族人們正著手重建他們的Kuba。之所以「幸運」是族人告訴我們:「要蓋一個Kuba不容易,它大概得十幾二十年才會重蓋。」十幾二十年是漫長的歲月,為了傳統技藝的傳承,這重建Kuba的大事是從暑假開始進行,由長輩們帶領族內年輕的孩子,從選籐(5年籐)、取木、曬籐的前置作業開始……。現在放寒假了,孩子們又回到部落,大家協力搭建這重要的「精神會所」,以迎接下個月戰祭的來臨。

IMG_7301.jpg  

我們看到是蓋庫巴時,施做難度最高的〝綁黃籐〞的作工。他邊聊邊指給我看。最後他感嘆的對我說:「現在要蓋Kuba越來越難了!連建築的黃籐和木材都得向林務局申請和批准才行……。」當最早的「臺灣主人」的原民朋友這樣說時,我心底湧起的是山林的主人失去可奔馳的山林和失去獵場的痛……。 

DSC03665_調整大小.jpg  
  (一綑綑用來繫綁用的黃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