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文字:簡素津/攝影:魚飛文創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第90梯成員
對我來說,在蘭嶼旅行,看「芋頭田」是和看「拼板舟」同樣重要。
在蘭嶼島上,大致的分工是「男人的海,女人的田」。一艘有刻紋的拼板舟下水典禮需要用到大量的芋頭把船堆滿和餽贈親友。因此女人無不把芋頭田整理好、種好,用心耕作,包括田埂間壞草的挖除。若沒照顧好芋頭田,則被部落族人視為懶惰的女人。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 ↑目前沒有耕作的芋頭田)
這和我了解泰雅族紋面文化一樣,因為男子狩獵的戰績和女子織布的技能是記載在臉上的,他們用〝紋面〞來象徵無上的榮耀,是個人能力的表徵。因為個人能力被赤裸裸的標記在臉上,因而泰雅族男女,無不朝著精湛的狩獵和織布技能而努力……。在古遠的泰雅生活,是用〝紋面〞的社會價值觀,來提昇部落整體的戰鬥力和生產力(善戰、善織)。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而山海間的芋頭田,耕作用心與否也是赤裸裸被檢視,這街談巷議,其實是一種無形的社會約束力、一種團體制約,讓人不敢不依循社會價值的規範。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也是到了蘭嶼之後,我才知道芋頭可以整年採收。也是到來蘭嶼才知道,達悟族人採收芋頭時,是整株連根拔去之後,採收芋頭時要留下一小截芋頭在植株上,然後再把那帶有一小截芋頭的植株栽種回去。

因而傳統達悟阿嫂(阿嫂是對婦女的稱呼)手上,至少有5種不同的芋頭品種。因家中成員不同,芋頭有鬆、軟、嫩、Q、脆等不同口感,進而關照到每個家人的喜好。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沿著蘭嶼徒步一圈,發現他們有種「旱芋」。旱芋的旁邊種著地瓜,這兩種作物都是達悟人傳統的主食。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我在紅頭的天主堂,看見達悟族人自己畫的教堂壁畫,把達悟人日常中的飛鳥、蘭嶼豬、芋頭、小米等動植物,以及海裡的魚彩繪其上,甚是感動。因為在這濃厚的達悟色彩裡,我們讀到「天上飛的、地上生養的以及海裡的游魚」,是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去闡述聖經裡的「創世紀」!我對這樣直接而傳神的領悟佩服至極。

LINE_ALBUM_20240503 第一天_240507_54.jpg
在蘭嶼的第一個晚餐,我們吃著達悟族人的傳統餐—芋頭、地瓜、飛魚乾。謝謝阿嫂為我們蒸煮芋頭、地瓜,連同飛魚乾一起。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鮮綠的姑婆芋為蓋,也可以切割一片下來當盤。一盤飛魚、一盤主食的芋頭、地瓜、一把小刀,任君各取所需。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謝謝阿嫂已經為我們剝好飯(老師說:蒸好芋頭、地瓜,把皮剝掉,當地人稱這個動作「剝飯」),剝這麼多,肯定很燙。謝謝您的一餐,讓初到部落的我們,連結達悟的日常。

後記: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走在蘭嶼環島公路,看到這塊種植地瓜田的耕地,很是高興。當下的思緒回到台東台坂的東排灣族,和劉還月老師走在部落,他指著我眼前小米田,告訴我「這是原住民傳統的耕作樣貌」。
謝謝劉老師!謝謝他多年前的人文私塾「認識原住民課程」,因為這些授業,讓我走在達悟的生活領域,不至於太陌生。並且在10幾年後,在達悟人的蘭嶼島上,還能看到原民仍保有傳統耕作的樣貌,真是無比開心

蘭嶼徒步環島系列(二)部落觀察—芋頭篇
 ( ↑ 2013年7月東排灣族的傳統耕地)

感謝的話:謝謝魚飛文創!謝謝簡鴻模老師帶領我們蘭嶼徒步環島的深度旅遊!謝謝第90梯次的伙伴一起走在蘭嶼。

相關連結一
魚飛文創「蘭嶼部落遊學」粉絲專頁
相關連結二:蘭嶼「徒步懷島,不要載我」系列(一)部落觀察—灘頭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penreading 的頭像
    openreading

    openreading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