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0387_調整大小.JPG          

人文旅行隨想篇(二十三)半島身世品讀一段後灣海岸的生息(下)後灣的船◎文、圖:簡素津
2015119,跟著劉還月老師所率領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志工團隊,進行一趟「半島身世,化石顯蹤」的化石覓蹤之旅而來到後灣。

 

過了化石顯蹤的海岸土堤,續往前行,就是後灣漁港了。

   

後灣漁港
DSCN0374_調整大小.JPG  

來後灣,我想看漁港。
這個念頭起因是源自於去年暑假,在一次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所舉辦的「67天海岸徒步環島」的分享會上,我才知道台灣海岸平均每6公里就有一個小漁港。密度之密集,讓我大感驚訝。於是我開始從住家的淡水細數到金山,依序是淡水漁港、六塊厝、後厝、麟山鼻、富基、石門、阿里磅、草里、永興、磺港和水尾漁港。看過之後,不禁驚呼台二線的淡金公路,短短不到50分鐘的車程,我已經路過11個小漁港,甚至還錯過他們建立的臨海小村落。也是從那以後,我開始留心這些小漁港,包含小漁村的生息以及漁港裡的船隻樣貌。

 

DSCN0380_調整大小.JPG

因此有機會來後灣,我想順道看看後灣漁港。想知道介於龜山與太平頂台地的海岸低地,遷徙的馬卡道人是如何在遙遙遠遠的從前,從古龍般的山脈和蒼海間尋找安身立命的棲所。

 

DSCN0375_調整大小.JPG   

如果說生命的起源來自海,那麼生活的記憶是依著河的。這兒有四重溪和保力溪共同注入台灣海峽,為河海交會的港灣提供豐富的浮游生物吸引魚群的聚集。龜山、海灣,河,想必是馬卡道人作為安家、泊船、生活、生計的吸引力吧!
 

後灣漁船

DSCN0027_調整大小.JPG淡水舢舨

來後灣,我想看船。

每個漁港的船隻都因沿岸作業的不同而發展出當地漁船的特色。不同於淡水的舢舨船有對漂亮的眼睛,航行捕魚時幫忙漁家盯梢魚群的想像。

DSCN0383_調整大小.JPG      
後灣的漁船,無風無浪的靜靜停泊在龜山西側半圓形的大海灣內,而珊瑚礁岩石海灘,有段小小的停靠處,停泊著後灣當地最具特色的接駁筏。

 

DSCN9974_調整大小.JPG八里繫舟  

一般的漁船會直接繫纜停靠海岸,再藉著潮起出航。但這個水域有珊瑚礁岩兼又水深極淺,大筏無法直接靠岸,因此先民發展出乘小筏轉登大筏的特殊登筏方式,成功地克服了地形上的困窘。

DSCN0385_調整大小.JPG     

 

來後灣,我不只看船。

今人不見古時月,古月曾經照今人。多少季節,多少年代過去了,在這次「半島謎蹤—墾丁的歷史、植物與化石」的揭謎裡,我遇見在遙遙遠遠的從前,人間的蒼海和古龍般的山脈裡先民生活的姿態。縱任白雲烏雲更替,這樣的登筏法依舊在歲月激盪後展現它原有的光華。

DSCN0390_調整大小.JPG 

DSCN0377_調整大小.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