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0273_調整大小  

人文旅行隨想篇(十八)半島謎蹤—歷史的偶然◎文、圖:簡素津


2015116,跟著劉還月老師的田調工作,去了一趟墾丁,展開半島謎蹤—墾丁的歷史、植物與化石的探奇。

 

我們的腳蹤停在這日華親善之丘,這一邊臨海、一邊臨著公路的小丘,是在我行前,埋首爬梳旅行資料時所闕如的一頁。


認識墾丁半島,是從余光中的「巍巍的燈塔尖頂,俯臨著一片冷冷的蒼茫」開始,之後,半島的記憶,總交雜著南番事件的心酸淚血,從Rorer號事件,翻轉成日人與原民間的殺戮戰場,「南岬之盟」更為半島歷史鑄寫第一個涉外條約以及世界上唯一的武裝燈塔。所以當我看到「中日親善」的題字,無由地對中、日「起於戰端,終於親善」,而湧起一絲淺淺的、化干戈為玉帛的安慰……。

DSCN0275_調整大小  

這是一塊顛覆於傳統文字書寫的碑文,橫幅,落款在前,後題「永遠」。

 

DSCN0274_調整大小  

如鏡般的碑體,映著一群觀碑者的身姿,每個人都在這看似無物,卻又映照一切的「永遠」碑前,體察一份獨特的閱讀感知。「永遠」?什麼事物是亙古不變的呢?我突然想起陳之藩—永遠不朽的,只有風聲、水聲與無涯的寂寞……。

 

DSCN0280_調整大小  

石碑後方,鐫刻一首短詩,雖無法洞悉文字的原意,也隱約可讀其中流瀉的傷感—
海が泣く

風が騷ぐ

時の流れに

永遠の愛を

 

我不禁提筆,寫下觀碑的心情—

任憑  落山風吹得狂沙亂舞,
任憑  黑潮掀天翻湧一灣海潮。
倒鏡映影的黑色大理石碑體,
安安靜靜定格了歷史的偶然
—永遠。


DSCN0277_調整大小  DSCN0278_調整大小  
 

 

註:
拜網路之賜,揭謎「日華親善之丘」的由來—
「這個公園是為了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士海峽罹難的日軍,及感謝當年協助埋葬死者的恆春民眾。
巴士海峽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日本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間的海運要道,盟軍在此地以飛機跟軍艦擊沉日本運補船,希望截斷日軍補給。當時估計海峽周邊有四十艘以上的艦艇遭擊沉,死難者遺體部分隨著海流飄到貓鼻頭附近海岸,附近民眾及部分台籍日本兵不忍死者曝屍荒野,將其火化埋葬。
日華親善協會事務局長藤野先生,於民國80年期間到恆春旅遊時,聽到當時恆春人協助埋葬的義行,興起了立碑的念頭,但礙於台日雙方無正式邦交,反日情結仍深,一直無法如願,直到民國84年日方政府向台灣政府提出申請,才獲准在貓鼻頭附近立碑。碑文出自天馬畫派開山葉醉白大師之手,他表示願中日兩國的親善友誼常存,直到永遠。」
石碑後方則是藤野先生以日文寫著短籤—「
海が泣く,風が騷ぐ,時の流れに,
永遠の愛を。」
(「日華親善之丘由來」文字出處,取自網路資料。日文短箋譯為:海在哭泣,風在波動,時間會流逝,只有愛永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