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243_調整大小.jpg   (←德文咖啡)
雖然今年的年假有九天,但外子的公司放了十天假。因此除了回嘉義陪長輩過節外,我們撥了四天的假期,想領著孩子以台24線為縱軸,跨越隘寮北溪的左右岸,去拜訪「百步蛇的子民」排灣族與魯凱族。

台24線上的部落遊蹤(一)德文部落的第一天◎文、圖:簡素津

這部落三天三夜的活動,是請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幫忙規劃的。對屏科大一直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除了它是先生的弟弟任職的學校外,再來就是當它還是屏東農專時,舅舅曾任該校校長,後轉任中興大學校長之職。

因此,當知道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老師,在八八風災之後,帶領學生團隊進入社區,在台24線的部落,協助部落推動「部落生態旅遊」。我旅遊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參與活動」,也是間接支持部落生態旅遊的發展。

進入旅行的門戶—三地門

DSCN9628_調整大小.jpg


DSCN9624_調整大小.jpg
在惠琪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屏東三地門。一進三地門後,濃濃的排灣味,就席捲了我的視覺,但吸引我的駐足的,絕不是路邊商家樣板式的石板屋,或是蜻蜓雅築的琉璃珠工藝,而是隘寮北溪蜿蜒的流逕。我試著在台24線上,分辨環流丘、牛軛湖、川中島的水文地景…。

   DSCN9641_調整大小.jpg

 DSCN9651_調整大小.jpg    
 
最高的一座橋—伊拉虹橋
轉進屏31線,隔著隘寮北溪眺望進入霧台的門戶—伊拉部落以及建設中的伊拉虹橋。八八風災過後經年,許多山區的復建工程依舊持續進行著,以往翠綠的山坡,依舊裸露著被土石流剝落的一塊又一塊的傷口。去年春節拜訪「狩獵的子民—鄒族」時,169線上的達邦、特富野,甚至更遠的茶山村、太和村的山區道路,也是百痍千瘡的伴著癩痢的山頭,如同這兒的山林般……。我不禁要問:這山林間一道道的傷口,能有復元的契機嗎?脆弱不堪的山林,承受得了下一次風雨的來襲嗎?

眼前的伊拉虹橋—這個即將創造奇蹟的工程。部落接引人員包先生說:「這兒會是全台灣最高的橋!」他心中的藍圖是:「會有很多人來看這座橋」,這樣可以帶動觀光產業……。 
DSCN9646伊拉虹橋_調整大小.jpg

我無法評估人潮、觀光產業和生態環境間相互的影響,但可以確定的,這以75公尺長的橋墩屹立在隘寮北溪上的伊拉虹橋,將會承載起維繫兩岸交通往來的使命。
DSCN9650_調整大小.jpg  
    
 
排灣裡的魯凱—相助巷
在我潛意識的劃分中,位於屏東31縣道上的德文部落是排灣族,隔著隘寮北溪的台24線(霧台公路),則是魯凱族的勢力範圍。但真正到了部落,才知道「德文部落」是由相助巷、德文巷、上北巴和下北巴巷四個部落所組成的。而我旅行的落腳,則是位於相助巷的「巫婆的家」,而這兒,可是排灣部落裡唯一的魯凱聚落。是原屬霧台的魯凱族人,為了尋找獵場而越過隘寮北溪,在這兒找到新的居地。

這排灣族裡唯一的魯凱族,最引我好奇的是他們沒有「頭目」,若遇到需要「頭目」的祝福或主持儀式時怎麼辦?他們告訴我說:「就請排灣的頭目來代為行使啊!」這權宜之計,聽起來還挺不錯的呢!我想:沒有魯凱傳統社會制度中頭目、貴族、平民的劃分,生活應當非常的〝自在〞!

部落的守護者—巫婆的家 
 DSCN9786_調整大小.jpg  
 
來到德文的兩個夜晚,我們都住在「巫婆的家」,巫婆的家除了主建物外,還有一間主人自己設計建造的小而巧的玻璃屋,因為「玻璃屋」給人充滿童話的遐想,所以我就主動讓給兩個「童話小孩」住了。在夜晚的主樓,看著玻璃屋溫暖的燈光,這定格的風景中恰似一則森林童話的剪影。
 DSCN9775_調整大小.jpg  
IMG_0336_調整大小.jpg    
 
住進巫婆的家之後,部落的培力人員董婕就擔扛起地陪任務。也許您和我一樣對「巫婆」充滿好奇。原來這戶人家的先祖曾是部落女巫,但自從基督教進入部落而成為他們的信仰後,「女巫」就虔誠的卸職了。而這棟屋子剛好位於部落進來的第一戶人家,取名為巫婆之家,更象徵守護村子的「女巫」精神……。

而「巫婆之家」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主人陳春花女士。以下是她的相關報導—
〔自由時報21010312/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
原住民清潔婦搖身一變,成為時尚婚紗設計師!

正職是清潔婦的魯凱族婦人陳春花,曾經得過服裝設計大獎,她兼差設計縫製的手工禮服,一套租金五萬起跳,不少新人趨之若鶩。陳春花說,現在流行多層次穿法或是波西米亞風,其實魯凱族早在祖母年代就已盛行!

五十年次、出身屏東三地門德文部落的陳春花,一如傳統原住民婦女,二十多年前就下山工作,靠清潔打掃為生,一天打掃六戶人家,還得清洗衣服,大量勞動讓她的雙手粗糙起繭,但絲毫奪不走她十指的靈巧。

八年前,陳春花的弟弟結婚,她以原住民著名的「巴冷公主」故事為元素,為弟弟設計結婚禮服,曳地的古典禮服綴以原住民圖騰,融合時尚與傳統,新人「超愛」,長輩卻認為「不成體統」,但在婚禮上成為焦點,部落的年輕新人爭相下定,當時陳春花認定「當清潔工比較實在」,予以婉拒。

直到兩年前,她在著名原住民工藝家彭春林的鼓勵下,參加輔仁大學和原民會合辦的全國原住民服裝設計大賽。陳春花不諱言,當初其實是為了十萬元獎金,沒想到隨興創作,竟在眾多高手中奪冠,評審對她的手藝和創意讚不絕口,怎麼都沒想到業餘打敗職業,得主還是位清潔婦。陳春花拿到獎金,更贏得千金難換的自信。

得獎後陳春花不改其志,照樣做清潔婦,但開始接受委託設計禮服,古典又現代的設計風格在部落掀起風潮。

陳春花設計的禮服深具特色,原住民代表性的蝴蝶繡、貼布繡或十字繡巧妙融入其中,改採曳地禮服裙襬,大量運用蝴蝶群舞或百合盛開的圖案,有些禮服採大挖背的鏤空設計,光裸背部僅掛上一條原住民項鍊,或是採取肚兜式設計,巧妙運用十字繡,設計感十足,甚至一衣五穿,可當頭飾或腰飾。

陳春花直言,平地人常會笑原住民穿衣服俗氣,其實她的設計靈感是來自祖母,多層次穿法或是披掛式的波西米亞風,早在祖母年代就已盛行。

從玩票性質到兼差的禮服設計師,陳春花設計了數十套禮服,顛覆一般原住民傳統禮服的刻板印象,深受新人喜愛,但她仍繼續做清潔工,只願當個業餘的服裝設計師,享受創作之樂,把祝福透過針線送給新人。
 today-t1_調整大小.jpg  
(取自網路照片/攝影:侯千娟)

讀了以上的報導,您是不是很想認識她呢!不過,她一直在外工作呢!當族裡年輕人回鄉投入社區營造、行銷德文人文風情的同時,她把「巫婆的家」做為民宿,提供給來部落的朋友一個別緻的住宿空間。一如我們一進部落,董婕就告訴我:「這是藝術家的家!」雖然主人不在,但屋子處處都可以看到她隨性的創意和巧思。董婕說:「這都是她設計的啦!」「有些東西她會告訴阿公和她的孩子,想要怎樣怎樣,然後阿公和孩子就會幫她做起來……。」可能是耳濡目染吧!我發現這小主人也非常的有自己的創意,而他的手巧,連我在部落巧遇的避秦山家族夥伴徐子富,都大大的讚賞呢。
在德文的夜晚,除了阿公外,小主人下班回到家,我們就坐在客廳閒聊。閒談間,很佩服這個非常有想法的年輕人和他對家鄉生活的熱愛。看他〝雲淡風輕〞的神韻,我不禁反觀自己:是否能有無牽無掛的寧定……。

是啊!生活要怎麼過?我得回去再好好的想一想!
 
 DSCN9777_調整大小.jpg  
DSCN9781_調整大小.jpg    
 DSCN9780_調整大小.jpg  

 

arrow
arrow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