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5949764_8255386174487652_3314819269816559561_n.jpg
2022年過年半島行旅(八)再一次品讀後灣海岸的生息◎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簡素津

大年初五,我悠悠的腳步來到後灣。這是繼2015年初和劉還月老師的田野工作隊來到後灣,探尋「半島身世—化石顯蹤」後,再一次踏上海生館後方的海灣,和好友一起再一次品讀後灣海岸的生息。

276119102_8255377694488500_7278408128110653022_n.jpg
來後灣,我想看漁港。
這個念頭起因是源於某年暑假,在一次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所舉辦的「67天海岸徒步環島」的分享會上,我才知道台灣海岸平均每6公里就有一個小漁港。密度之密集,讓我大感驚訝。於是我開始從住家的淡水細數到金山,依序是淡水漁港、六塊厝、後厝、麟山鼻、富基、石門、阿里磅、草里、永興、磺港和水尾漁港。看過之後,不禁驚呼台二線的淡金公路,短短不到50分鐘的車程,我已經路過11個小漁港,甚至還錯過他們建立的臨海小村落。也是從那以後,我開始留心這些小漁港,包含小漁村的生息以及漁港裡的船隻樣貌。


DSCN0375_調整大小.JPG
因此有機會來後灣,我想順道看看後灣漁港。想知道介於龜山與太平頂台地的海岸低地,遷徙的馬卡道人是如何在遙遙遠遠的從前,從古龍般的山脈和蒼海間尋找安身立命的棲地。

DSCN0360_調整大小.JPG
如果說生命的起源來自海,那麼生活的記憶是依著河的。這兒有四重溪和保力溪共同注入台灣海峽,為河海交會的港灣提供豐富的浮游生物吸引魚群的聚集。龜山、海灣,河,想必馬卡道人作為安家、泊船、生活、生計的吸引力吧!

275848139_8255377697821833_7379774257719024955_n.jpg
來後灣,我想看船。
每個漁港的船隻都因沿岸作業的不同而發展出當地漁船的特色。不同於淡水的舢舨船有對漂亮的眼睛,航行捕魚時幫忙漁家盯梢魚群的想像。後灣的漁船,無風無浪的靜靜停泊在龜山西側半圓形的大海灣內,而珊瑚礁岩石海灘,停泊著後灣當地最具特色的接駁筏。

275921323_8255378221155114_8840090043663377324_n.jpg
一般的漁船會直接繫纜停靠海岸,再藉著潮起出航。但這個水域有珊瑚礁岩兼又水深極淺,大筏無法直接靠岸,因此先民發展出乘小筏轉登大筏的特殊登筏方式,成功地克服了地形上的困窘。

275780518_8255378417821761_215814480158947112_n.jpg
來後灣,我不只看船。
今人不見古時月,古月曾經照今人。多少季節,多少年代過去了,在半島謎蹤的追尋裡,我遇見在遙遙遠遠的從前,人間的蒼海和古龍般的山脈裡先民生活的姿態。縱任潮來潮往,這樣的登筏法依舊在歲月激盪後展現它原有的光華。
 

275891500_8255378264488443_1412389660444013948_n.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後灣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