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2775.JPG
跟著書本去旅行—《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部落變遷史》之荖濃溪畔的十八羅漢山◎文、圖:簡素津

《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部落變遷史》這本書我買許久,大約有7、8年了吧!是陳逸君老師和劉還月老師在八八風災後,用文字、影像記錄荖濃溪與楠梓仙溪兩河流的地方文化與族群歷史變遷的軌跡;而距離上次去荖濃溪與楠梓仙溪更是久遠,莫約20年了吧!是孩子小學時依著孩子的學習成長,陪他們尋訪國文課本裡「春日美濃行」,在春日,和作者一起神遊中正湖的山光水秀。


DSCN2697.JPG
20年後,一樣的春日,已經變成「相僮」(陪著去讀書,謂之〝書僮〞,想當然,陪著去照相,肯定是〝相僮〞無誤)的我,跟著外子「攝獵」的腳蹤,來到美濃。整修中的中正湖,少了半個湖面紫花綠葉映襯的布袋蓮,更因為築堤而失去以往天然質樸的樣貌,就連「中正湖」也因「去中正化」而正名為「美濃湖」。在舊地重遊的所有旅行中,熟悉中交雜陌生的「失落」竟是其中頗重的調味。

DSCN2938.JPG
荖濃溪左右岸的公路,分別是台27線和台27甲線。從美濃到六龜的台27甲線,有個攝影人愛獵取的景點,那是外人所熟悉的「十八羅漢山」,卻是六龜人口中的「六龜火炎山」。早年我是從茂林多納走台27線開往六龜扇平,驚見右岸山巒疊嶂的惡地連峰聳立,襯著荖濃溪淙淙奔流的溪水,不壯闊,卻奇偉。甚念這山峰,因而來到它跟前。

旅行中的「風景」

DSCN2831.JPG
我從沒忘記劉老師說過的「風景」是指「風土」和「地景」。
風土,包含人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信仰、習俗行業、技藝、生產、物質文明。地景包括這些地景形成的因素和與它相關的地理知識。因此再次站在十八羅漢山前,心境的差別很大。不只是2009年莫拉克颱風改變一條河的樣貌,而是站在「風景」前面,透過老師的書,把河的兩岸看得更深邃、更悠悠遠遠……。


十八羅漢山
荖濃溪在布農族語是「兇猛不定的河水」。這條源自南投信義鄉玉山東峰,流經八通關,一路匯聚濁口溪、隘寮溪及其支流後與楠梓仙溪合流,成為高屏溪的源頭之一。


望著眼前孱孱弱弱的荖濃溪,實在很難想像曠古一條河搬運的力量。眼前的十八羅漢山是由大小不規則的四十幾座直立山峰所組成的,最高的山峰達3百多公尺,全是荖濃溪長期搬運、堆積而成的,不僅年代久遠,且材料資源廣泛。其中沙岩質乃是長距離搬運而來的,板岩質是從鄰近地區搬運過來,形成這個特殊的六龜礫岩,年齡約在六、七十萬年前。

六、七十萬年的歲數,它到底看盡多少荖濃溪的迂迴以及來往生計人的曲折。



大自然的生滅不容易,因此大自然既守著它最初的樣貌,除非人為去改變它。
這歷經幾十萬年搬運的山,終究抵不過日人為入山開採樟樹,而在臨河的山裡,穿通十八羅漢山礫岩地形,開鑿一條採樟的通道。六個隧道,在台27甲線向河爭地,在河與山之間闢建公路之後,就默默地隱身其間,隨著採樟的生計人,漸漸在歷史的長河被人們遺忘……,甚至沒有幾人記得對山來說,永遠都補不起來的傷口……。


DSCN2802.JPG


附註:〈一〉文中底線文字節錄《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一書。作者:陳逸君、劉還月/出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