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05725_1383092185050453_1431124863433195517_n.jpg
跟著書本去旅行—
《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之「馬卡道族人的老祖」◎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簡素津

今年過年,有點不一樣。
不一樣之一是我們利用九天年假裡的四天,帶著劉還月老師的新書《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出發,跟著書本去旅行。


12718339_1381041248588880_8882799769747554867_n.jpg
2013年起,我和好友兩家人共組「過年團」,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規劃一系列的屏東行,從最初的德文、達來、阿禮的部落探訪,到2014年墾丁社頂、滿州、港口、里德和水蛙窟的社區深度旅行後,相隔一年,同樣的農曆春節,我依舊來到墾丁,帶著《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出發去旅行。

當我進入墾丁森林遊樂區牌樓,正沿著公園路直上,在右旁一處叉路口,我忽然喊停車。因為路口有一塊箭頭標示,大大的寫著「老祖宮」三個字。我開心極了,因為「老祖」正是馬卡道族的「矸仔神」,是以一只肚大口小的瓶子作為祖靈的圖騰崇祀。在2015年年初,和劉老師一起田野工作中,走訪了幾處「矸仔神」,沒想到,在我一進墾丁就能與老祖相遇,於是,我們欣欣然轉車去探尋……。

與老祖相遇
也許您沒聽過原住民族的「馬卡道族」,但倘若我問:您聽過「西拉雅族」嗎?想必大家都知道。而「馬卡道」正是西拉雅族的亞族之一。他們原始的分布地點在下淡水溪(今高屏溪)以東的寬闊平原上,後因漢人的移墾而被迫往南、往東遷徙,又因長期漢化而失去了他們的語言與文化,至今唯一還能辨識「馬卡道族」的就只有他們特有的「老祖」祭祀了。

12715197_1383092125050459_4307783890031555698_n.jpg
位於墾丁路和平巷內的老祖宮,主祀「老祖」的「矸仔神」擺放在正中央,龍堵牆上貼著一張告示昭示大眾此「老祖」為「鎮廟之寶」……。我佇立在那兒,深深為這幾個文字激動不已。

12743761_1383092131717125_8797468263275477830_n.jpg
因為走在被漢化的馬卡道族遷居地,多數的「矸仔神」已從「瓶子」的圖騰崇祀轉換為漢人的「偶像」崇拜。更不堪者,是強勢文化的進入,讓原本祭祀老祖的廟宇,主神成了供奉漢人祭祀的各式神明,把原本的「矸仔神」變成「一併祭祀」的供奉在神案的最旁邊……。
12705384_1383106655049006_2405955654343197282_n.jpg
第一次聽聞劉老師說:「……,就因為這樣,馬卡道族的祖先,都會跟他們的子子孫孫說「壁角神較大!」(廟裡頭牆角邊的神明最大)……。」我聽著,久久的悵然縈懷不去……,對弱勢族群而言,要保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習俗、祭祀信仰而不被飛灰湮滅,到底要有多堅定的自信心和堅持的決心?因此,我對少數能堅持自己祖靈的「矸仔神」信仰,感到無比的敬佩和尊崇,尤其是這大大的宣示「老祖宮」的動人信仰。

12705694_1383092141717124_8743753631055424768_n.jpg

以下節錄的是劉還月老師《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中,關於馬卡道的老祖祭儀—
跳烏嘮祭老祖
早年恆春半島上供奉老祖的人家,例於陰曆第一個月圓之夜祭祀老祖娘娘,是為「跳烏嘮」。
早在十幾天前,人們就忙著用小米釀酒,沒幾天,酒味就出來了,這時候要把生的山豬肉丟入酒中醃,隨著酒香的四溢,歡樂的氣氛也日漸隆重起來,等到月圓日一大清早,祀壺人家還得派人上山找花材,一方面需要更換祀壺上插的花以及壺中的水,這是一年之中唯一可以清理祀壺的時間,家家都非常重視;同時也要編製花環,以備晚上跳戲之用。太陽西斜,屋前的廣場上開始聚集了一些人群,主人在正中央擺了一只「敢箶」,上面擺了許多醃過的山豬肉,整罈的小米酒也上了場,等待著乩花起乩,眾人則到祭場外,喃喃禱祝著:「阿姆姆(A Mu Mu,老祖的另一種稱呼),今仔日是你的生日,請你返來享受祭品……。」眾人迎接到了老祖,乩花便帶領著部落的男女老幼,在酒肉外圍成一圈,跳戲給老祖欣賞,一方面表示紀念之意,同時也和老祖同歡……,跳了一陣子之後,另一個高潮則是殺向豬,如今雖然是社人集資購買而來的,卻是狩獵時代以獵物祭祀祖靈的遺風。有些部落的乩花過世了,則靠部落的耆老們,領導著社人在祭場中,交叉牽手圍成圈,老人們憑著記憶,唱起古老跳戲的歌,大夥雖有一句沒一句的和著,一二一二的簡單舞步卻跳得起勁,累的人就離開,想跳的人隨時可以加入,耆老們暫停帶唱,流行歌曲馬上進場……。歌和舞本來就沒有什麼規範的,唱著跳著,隨時又有人抱起酒罈,一杓杓地舀起酒餵給每個人喝,不分男女老少,不管跳不跳舞,誰都不會拒絕這醉人的酒與氣氛,直到子夜過後,眾人恭送老祖回去,才各自踩著搖晃的步履回家。也有些部落自己無法再以傳統的歌舞來為老祖「跳烏嘮」,又不願失去古老的文化,變通的方法乃是出資去請會跳「山地舞」的團體,來為老祖跳「番仔舞」,只是恆春半島的原住民歌舞團體並不多,較熱門的舞團一個晚上可能要趕上好幾場,這些穿著紅白相間,典型「山地」服裝的團員們,交互牽手圍成圓圈,熟練地唱起〈那魯灣情歌〉、〈高山青〉、〈我們都是一家人〉…,村人們隨著舞步,在一旁拍手助唱,還不忘輪流喝著小米酒助興。

12729117_1383090331717305_4733430592112740485_n.jpg
再過幾天就是今年的第一個月圓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此舉辦一場「平埔族夜祭」,歡迎您一起來體會跳戲的古往今昔……。
相關報導如下—
您聽過「平埔夜祭」、「矸仔神」、「矸仔佛」或是「跳烏嘮」嗎?這些似曾聽聞的名詞流傳於恆春半島的常民生活或鄉野間。位於墾丁國家公園西海岸地區的後灣,是半島上的傳統小漁村,至今仍保存平埔族老祖的崇祀活動—每年陰曆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都會舉行傳統的「跳烏佬」祭儀。為了讓大眾體驗多元的文化風貌,並藉此領略恆春半島自然人文之美,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將於105年2月22日與後灣社區合作舉辦「人文小旅行—平埔夜祭」活動,名額30人,報名費用每人200元,歡迎上網報名。網址:http://www.ktnp.gov.tw
平埔族是台灣原住民中的兩大系統之一,主要分佈於西部平原地區,是外來者最早接觸到的原住民,隨著漢人遷台的人數日眾,嚴重擠壓平埔族群的生存空間,迫使失去立足之地的民族,流亡到更偏遠的地區,平埔族群的「四大遷徙」中,就包括西拉雅族(包含馬卡道亞族)往後山及琅𤩝遷徙。
遷徙到恆春半島的馬卡道族人,長期和其他民族混居,日本時代後又受到日化及漢化的影響,早已失去語言與文化,唯一還能識別民族的,就只有少數族人保有的老祖崇祀。
馬卡道族人崇祀的「老祖」,也被稱為「矸仔佛」,是以肚大口小的瓶子為圖騰的祖靈祟祀,這是西拉雅族及其兩個亞族特有的祀壺崇祀,但每一族的形式及名稱都不相同。散落在射寮、後灣、萬里桐、蟳廣嘴、紅柴坑、白砂以及頭溝、四溝…等漢人聚落間的馬卡道族人,雖然人口不多,卻一直維持老祖的崇祀,每年陰曆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都會舉行傳統的「跳烏佬」祭儀。
本次活動中墾管處邀請長年調查平埔族的民俗作家劉還月老師,引導大家認識這個與現今大多數台灣人民血緣相近的原住民族,參與體驗他們獨特有趣的祭儀活動,感受恆春半島多元族群融合、豐富文化兼容的丰采。
墾管處提醒參加活動的朋友,別忘了視天氣狀況攜帶遮陽防風衣帽或雨具、茶水等,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墾管處再次熱情邀請大家大手牽小手,一起前來享受墾丁獨特的自然人文之美。

12717824_1383092015050470_9194357468708328629_n.jpg

 

註一:《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作者:劉還月/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註二:本文藍色字體全文,為劉還月老師《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中「風土誌」文本。
註三: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劉還月著的《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琅𤩝十八社與斯卡羅族》以及《幾度風雲染牡丹?》,併稱為「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若您想訂購,請直接跟作者劉還月老師購買!每本定價350元,三本合購僅需1000元(含運費)。
欲購買的朋友,請直接匯款或 ATM轉帳:合作金庫商業銀行(006)新店分行,帳號:0080-766-004176,戶名:劉魏銘(並私訊0958020220告知轉帳號碼的未五碼以及收件人姓名、地址、電話(為郵寄單必填的項目),以及訂購的書名。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