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9958_調整大小.JPG  

台7甲線思源埡口行旅(一)一滴問號的水◎文、圖:簡素津


每次行旅來到思源埡口,我總會停駐在這兒瞭望沒有水,但依舊壯闊的蘭陽溪。

這海拔1948公尺的思源埡口視野極其遼闊,一路行經的蘭陽溪、南山部落盡收眼底。 


南山部落
DSCN9955_調整大小.JPG  
對南山部落印象深刻是二十多年前初見它時的素樸,原始山林環抱的南山,沒有一丁點都市文明的氣息和特意的山林墾殖,渾然天成的交融於午後四周的山嵐雨霧中……。
 

初次遇著南山,心想:這兒果真「悠然見南山」了!初次有〝離群索居〞於此的念頭,我唸著陶淵明的《移居詩》—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甚至期待感同身受他移居南村時的那份雀躍……。

只是,那收藏、陳釀多年索居的南山夢,在我經年後再造訪時就夢碎了!一如我眼前的南山,不再單純的只是自耕自足,拓墾的山林,成了高冷蔬菜生產區……。

 

我知道,古遠的南山夢都在,每次經過這兒一次,就被喚醒一次—從被我遺落的時光隙縫中……。 

 
思源埡口的「風景」
DSCN9952_調整大小.JPG  

我得承認,以前看山、看水,看的是風起雲湧的寫意。自從認識劉還月老師之後,課堂上,人文旅行中,老師傳遞的旅行觀—「旅行必需是一種學習」的箴言,無時無刻不在我站的山水間響起。

 

老師說:「『風景』中的『風』,指的是風土,也就是人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與信仰、習俗行業、技藝、生產、物質文明等等。而『風景』』中的『景』指的是地景形成的因素,以及其他相關的地理知識。」 


這醍醐灌頂的話語,在心中放久了,就能明白,不可思議的奇蹟,可能有最不顯眼的起點,即便身旁只是台7線上旁一座不起眼的涼亭。


眺向前方,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一眼就能〝看到〞很遠的地方,同時又把所有的東西看得這麼真切。眼前的思源埡口,讀得懂的地景是連結雪霸國家公園與太魯閣國家公園著名的生態走廊,是大雪山與中央山脈、宜蘭蘭陽溪與台中大甲溪的分界點,也是氣候與植被的天然分水嶺;讀不懂的是蘭陽溪上游的馬當溪,如何向上襲奪大甲溪上游的有勝溪……。

啊!我渴望化作一滴問號的水!

 


思源埡口守護環境的盟約
自然環境的「地景」,如實的寫在山川大地之上,而不會鐫刻在地紋上的「風土」,得靠想像來還原歷史人文的樣貌。站在思源埡口,您一定想探尋「荒野傳說」吧?
 

 

話說二十多年前的冬末初春,徐仁修老師和一群熱愛大自然的朋友來到思源埡口附近野營。晚間,在風嘯的思源埡口、在舞動的營火前天南地北的聊天,聊到台灣之美,聊到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痛心。最後他們決心要留住潺潺溪流,把禽鳥弄波的清澈,交到後代子孫的手上;他們要以藍天為背景,讓鷹隼、雁鴨繽紛的戲耍於蔚藍的天際……。因而,一個以保護自然生態,推廣自然教育為宗旨的「荒野保護協會」於焉誕生!二十多年來,匯聚所有荒野人的力量來關心週遭的環境、保護自己的環境……。


直到今天,「思源埡口」都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訓練必到之所!因而有了「荒野聖地」的流傳!

 

DSCN9962_調整大小.JPG  

我悠悠的思緒回到腳下的「荒野聖地」,眼前是蘭陽溪的最上游,沿河夾岸的青山映不出綠水,有的是過度開發的河床,西瓜田到高麗菜田從溪床漫過溪岸,形成一條綿綿無盡的〝綠色作物河〞……。


我渴望化作一滴問號的水!問:誰准他們如此的墾作?

我渴望化作一滴問號的水!問:「……最後決心要留住潺潺溪流,把禽鳥弄波的清澈,交到後代子孫的手上」的荒野夥伴,我們能為這條宜蘭的母親之河做些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