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8851_1480878861922669_8094746172490036793_n.jpg
2017春的避秦山家聚◎文:簡素津/攝影:避秦山眾

雖然造訪過幾次北埔劉還月老師家的避秦地,但通常都是為著人文旅行或是寒暑假的營隊活動而去,而單純為「家聚」而去,倒是第一次。

DSCN0067_調整大小.JPG DSCN0098_調整大小.JPG
距離上次2014年的寒假營隊之後,時間悠悠地又過了好些個日子。

於晴小農作
DSCN0012.JPG   DSCN0036.JPG
這些日子以來,我在臉書上看著避秦地一點一滴地改變著,尤其是劉老師的女兒於晴畢業返鄉後,運用草堂四時植栽,認認真真的經營「劉還月草堂&於晴小農作」,把祖傳的酸柑茶、酒釀、醋釀,糕點等手作,做得有聲有色。我常常在想,在現今的年輕人裡,於晴可算是鳳毛麟角。肯做又努力學習,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而努力的追求。祝福於晴。

避秦地的田野收藏
DSCN9954.JPG
返鄉後的於晴,把草堂上屋,作為「於晴小農作」的創業基地。只見她把上屋整理得井然有序,甚至把老師多年的田野調查的收藏,有序的陳列擺設出來。這是我第一次聽老師介紹他的收藏……。

DSCN9961.JPG
聽老師訴說這些昔時的日常器用品,一霎時,這些物件彷彿從課堂的講義走出來,對著你頷首微笑——

DSCN0032.JPG
樹皮帽,讓我想起台東都蘭沉太木發揚樹皮衣的技藝與傳承。

DSCN9972.JPG
香蕉絲織布和香蕉絲衣,讓我聯想到新社半島噶瑪蘭族人努力發揚、保存的民族工藝。

DSCN9956.JPG
器用的葫蘆,是諸羅平原上平埔族人盛水及渡河的隨身用具。

DSCN9958.JPG   DSCN9963.JPG
雙層飯罾等陶用品,有著阿美族露天燒陶到坑燒的演進脈絡。

 

DSCN0031.JPG
一整牆展示的原住民常用的隨身小刀、獵刀、禮刀和弓箭,彷彿引你走進山徑,狩獵、採集,甚至刀耕火種的生涯……。

DSCN0044.JPG
還有臀鈴……。你聽見了嗎?青年集會所的年輕人,遠遠報信的臀鈴聲,由遠而近的傳了回來……。


當老師示範臀鈴時,我突然想到了賽夏……,賽夏族臀鈴的華麗以及家族的朋友打赫史……。

參觀上屋,其實,還有好多的回憶,尤其是「睹物思人」——

DSCN0037.JPG   DSCN0048.JPG
這讓我想到淑敏。她畫畫的神韻還在,邊畫邊和我們說著話……。

DSCN9983.JPG
TANA窯,有早期避秦山眾一起疊砌的身影。我剛接觸人文私塾,正值TANA窯做到在窯內放置「玻璃瓶」的置放工程……。

DSCN9973.JPG DSCN9991.JPG
DSCN9984.JPG DSCN0043.JPG
當然,還有數不清的收藏——扇貝、化石、「封侯」(蜂猴)、藤編、竹藝等等,都需要時間來細細品嘗。

DSCN0015.JPG   DSCN0013.JPG
很激賞的是這兩扇門,竟然不是原本一對的兩扇門,而是分別搜尋買來的,光是這機緣與用心,就知道避秦地非等閒之居。
 

  DSCN0026.JPG DSCN0023.JPG
「山隱仙風,孤寨沉星蒼松;門無俗韻,一庭明月梅花。」很貼切於老師慣於自居的「避秦山寨」的寫意,反而勝於明朝《金聲巧聯》「地近名山,半畝蒼苔茅屋;門無俗韻,一庭明月清風。」的工整對仗。

矮黑人的追夢之旅
DSCN0052.JPG
這次「家聚」的重頭戲設在午後,老師從「矮黑人遺址」開講他年輕時由一本地圖,引發出探尋「矮黑人」的追夢之旅……。

15319303_1429191633799708_1507401372282676195_n.jpg
這個夢,催生了去年出版的《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一書,然而矮黑人遺址裡的主人翁呢?他們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矮黑人又是如何的消失呢?

究根探源是劉老師的行事作風,想知道劉老師如何從史冊典籍中爬梳矮黑人的脈絡?為何唐代有「崑崙奴」?恆春半島有「古拉由直人」?小琉球有「烏鬼洞」?這些身材不高,有「極黑」和「黑」之區別的矮黑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套句章回小說的結後語——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我們期待老師下一本新作的「揭謎」。

DSCN002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