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0496_1201559899858674_87558549750268746_n  

來自台中小大繪本館的邀約劉還月老師「每個人都可繪製的旅行風景」講座

◎文:簡素津/照片提供:劉還月 
 

住在淡水的朋友在楓紅的季節從秀巒賞楓歸來,他和我談一路上的風景,聽他談完山行秋色,我告訴他:「泰崗溪的上游是薩克亞金溪,它和司馬庫斯的塔克金溪都是淡水河的源頭之一喔!」朋友一聽眼睛睜得很大:「真的?」我點點頭。

 

我不禁感觸很深,想起最近劉還月老師剛付梓的「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裏頭的〝旅行風景〞。想著這個秉持—「台灣是一個民族多元,歷史更迭、生態豐富、文化深遠的島嶼……,一直都是個擁有豐厚歷史記憶與人文資產的地區,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全都是重要的人文景觀,更適合在此推展人文旅行」的信念,一生致力於「人文私塾」的授業、「人文旅行」的推廣……。我終知他一路踽踽走來的孤單……。這麼多年的努力,大多數人的「旅行風景」仍是那麼的薄弱,他焉能不心慌?就連大家熟悉的墾丁,除了春吶、比基尼、……、追浪外,走在墾丁您還看到什麼?無怪乎老師沉痛於我們對這塊土地的漠視,寫下他「不只想再次翻出恆春半島被人遺忘的歷史,更為刺痛自己心中沒有歷史的荒蕪!」
曾經我也是這塊土地的漠視者,直到遇見劉還月老師的人文私塾和旅行……。謝謝他教會了我對待「風景」這件事!

素津喜樂和您分享《人文旅行隨想篇—部落的探尋與淡水河的探源》,並且邀請您一起檢視您走過的風景若何?

 

重要的是在2015年歲末,要跟您預約2016年,我們台中小大繪本館新年首場的新書發表會,邀請您和我們一起分享劉還月老師《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新書發表的喜悅,聽劉還月老師細說他的「半島歲月」,更邀請您透過劉還月老師新書演講會的專題—「每個人都可繪製的旅行風景」,來檢視我們走過的風景,以及繪製屬於您和這座島嶼相互連結的生命風景。
也謝謝劉老師和小大媽媽們分享您用生命情感沉釀的半島歲月。

12243515_1211617832186214_3861486737522068306_n  

*敬邀

事由:劉還月老師「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新書分享會
講題:每個人都可繪製的旅行風景
主講:劉還月老師

日期:2016123日(星期六)

時間:13301530

地點:台中小大繪本館(台中市五權西四街555樓)

電話:04-2371-1720
主辦單位:常民文化

協辦單位:台中小大繪本館
………………………
2010.6.26
人文旅行隨想篇(二)部落的探尋與淡水河的探源 ◎文:簡素津/攝影:倪茂清

 

IMG_7660_小_調整大小.jpg 
6月26日,隨著劉還月老師的人文旅行,我們的腳蹤從新竹的前山而後山,試著從族群與產業中探索新竹前、後山部落與水蜜桃產業的兩難。老師想帶領大家一起來思索那每到雨季來臨,造成山崩路毀、脆弱不堪的山林,難道都是部落為了生計而墾作釀災的原罪嗎?這樣的議題對我而言是陌生且沉重的,但藉由這樣的旅行,我也試著從新竹油羅溪旁的九讚頭開始,輾轉的開展一條河的探源之旅……。
  
九讚頭國王宮
我們旅行的第一站是位於新竹橫山鄉的九讚頭,三山國王長久以來一直是客家人的信仰神祇。「三山」原為廣東省的三座山—巾山、明山和獨山。被擬人化為靈性之山的傳說紛云,其中之一是宋太祖南征時,因為向三山神祈祝而得勝,遂奉三山神為國王。
九讚頭的三山國王廟,保存一個相當特別的儀式,它是由居民每天輪流挑著飯菜來廟裡為義民爺「奉飯」。一早,當樸直的農家夫婦挑著飯菜走進廟來奉飯、上香時,我突然有種熟稔、親切的感覺,在這樣的時空錯覺下,彷彿兒時鄉下老家那洋溢著一種既興奮又忙碌的祭祀氛圍油然而生……。
在廟埕右邊有間古樸的三合院落叫做「三省堂」。像「萬里長城今猶在」,文字可以不朽,透過置放在門楣上「三省」的文字,傳達先人對於後代子孫「忠、信、習」傳家的殷殷期望……。
傳統建築的美,美在處處情感流露。每一幅聯對,都是文字的祝福,每一牆花磚、每一面鐫刻或是彩繪,更是圖像祝福的伸展舞台……。我常想有哪個民族的建築可以如此豐厚?可以這麼不著痕跡的把祝福與期許統統收納其中?
在三省堂的內院前牆,有個非常別緻的神龕。對於初次涉獵客家文化的我而言,算是新的記憶收藏。
IMG_7549_小_調整大小.jpg    
 
部落棲地的劃分—尖石岩
沿著油羅溪往上溯,過了內灣,就是尖石了。對尖石的印象,並非這塊位於油羅溪與那羅溪交會點上的尖石岩,而是情感記憶中,「尖石、油桐花、螢火蟲與展書讀」的美麗連結……。
上了老師的課才知道,對於以狩獵、採集為生計的原民,領地、獵場和水源就成了部落生存的命脈。讀了老師的旅行講義才知道,原來早期的泰雅族人,為了避免「資源競奪」,於是有四個頭目在這大尖石下談判,他們以河為界,劃出大梅花、嘉樂、玉峰和秀巒四個主要的部落棲地。
雖然溪濤依舊,雖然悵然古月今城……,但再看這塊尖石岩時,就多了一個故事、多了一層新的感動在裡頭……。
  
天打那部落的泰雅勇士雕像
 IMG_7596_小_調整大小.jpg  
位於竹60號鄉道與61、62鄉道交叉路口的天打那部落,是那羅部落的小支社。越過錦屏溪上的錦屏橋之後,就是通往後山部落的要道了。從油羅溪轉涉那羅溪之後,我們的腳步停在那羅溪與錦屏溪的匯流口,因為天打那部落的泰雅勇士雕像,以一夫當關的懾人氣魄,攫住所有行者的目光!
在這個進入後山的咽喉要道上,建造一座栩栩如生、手握長矛的勇士像,我想它更大意義在於紀錄一段歷史。您可以想像日人的理番政策中,泰雅勇士們就在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與日軍對峙,捍護他們的領土……。
誠如老師說過,旅行如果沒有人文、歷史蘊含其中,那麼旅行就失去意義。我是一個不長進的學生,每每懷著「雲作伴、風唱歌」那般風花雪月的心情,我從不知道旅行還要背負歷史沉重的行腳……。
當我走上錦屏橋,宛若置身戶外美術館,我認真的去欣賞一片片美麗鐫刻的石版浮雕,看它流暢的線條構圖、比例以及圖像展現的生命張力……,當然也透過這些雕塑去認識泰雅文化與故事傳說……,讓心靈與身邊美善無拘的交會……。此刻,我終明白:知識下的浪漫,會讓生命更形豐富起來……。
  
向源侵蝕現象
沿著那羅溪前行,便是那羅部落了。我們走走停停,看了溪流裡的青蛙石、還有被遺落的那羅文學屋(註一)和復興煤礦遺址……。一路上桂竹林被削竹綁成十字型和紅漆,那是泰雅「禁止進入」的警語。我真是佩服老師,即便以「莊敬」為名的小小候車亭,都能觸動他旅行的敏銳視覺,看出早期部落受到「忠黨愛國」教育的史實……。
想來,我獨自去旅行時,確實對「歷史」太不負責任了!
唉!不只歷史,還有「地理」也是!
這條生命奔騰的那羅溪,也為我上了一堂地理課。老師的旅行講義是這麼說的:「過了Na-lou部落之後,竹60號鄉道沿著那羅溪右岸緩緩爬升,地勢起伏不大,不久來到道下,突然看見東北方的山林間,出現一大片童山濯濯的景觀,那正是賀伯颱風所帶給大地的傷害之一。
面對這一大片崩落的山壁,許多人可能都會視為是一般的土石流,事實上,那羅溪的源頭,就在山腳下,賀伯颱風帶來的暴風雨,嚴重衝擊山林,飽含水份的土方沿溪崩落,形成了向源侵蝕的現象。
暴風雨開啟了那羅溪的向源侵蝕,自此以後,它就成了這條河最上方的源頭,既使到了乾涸的時期,山壁上的流徑,還是清楚地告訴每一個人,無論多麼巨大的河,都是從小小的源頭開始的。」

至此之後,面對一路潺潺的清泉,我終將氣勢磅礡的崖壁、鬼斧神工、蜿蜒曲流的欣賞讚嘆之愛,蛻變成對一條河的疼惜之情……。

IMG_7684_小_調整大小.jpg    
 
宇老鞍部上的分水嶺
過了那羅溪的源頭之後,山路以之字型一路陡升,來到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宇老鞍部,這是東穗山的至高點,也是最佳的景觀休憩點。
藉由老師的資料,才知道經常雲霧繚繞的「宇老是東穗山的鞍部,地形上被認為是尖石鄉前、後山的分界點,也是新竹頭前溪與桃園大漢溪的分水嶺。」是這段不經意的文字,開啟我淡水河探源的渴望……。
  
淡水河的探源
過了鞍部,腳下的清流換成了泰崗溪,而山風也在此時輕忽的拉起牛奶白的雨霧簾幕,一如白靈筆下的詩—

小雨數十行
下歪了 織成數千行
下在山裡
掛起來 像私藏的那幅古畫

下在遠處 模模糊糊
起伏的山猶似隔簾看
乍看是一群
曲線優美的臀

看著群山逶迤裙裾下,泰崗溪沿著V型河谷蜿蜒而去,想著它將匯聚玉峰溪、石磊溪等,一路下爺亨而三光,在收納百川後,投身於大漢溪壯闊的行列時,我的溯源之旅卻從這兒悠悠往上啟程。
 
田埔部落
IMG_7675_小_調整大小.jpg  
來到田埔部落,新、舊教堂在青山翠谷中顯得格外的寧靜與安祥。看著一畦畦規劃出來的山階田地和盛產的小番茄時,老師悠悠的說:「這兒已是一個完全山區墾作的部落了!」
我不知道老師的心裡是否有著絲絲的惆悵?但是失去獵場的原民,不做山區墾作,就只能「流離失所」了。我們不也一樣嗎?失去了農業社會的墾作,失去了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流和一大片的藍天以及壯闊的山林……,一樣像失航的一葉扁舟,載沉於紅塵虛緲的漂浪……。
啊!我一定又想太多了!

部落的生計,墾作的原罪?
看過田埔的山階墾地之後,仔細去觀察,沿著秀鑾而泰崗,甚至是位置偏僻的養老部落植栽的水蜜桃或是高冷蔬菜,原民把他們種植在哪兒呢?告訴您:是可種植的平緩坡地。
山林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原民的家,有誰比他們更懂得與這片土地相處的倫理?誰願意以不當開發,來沖毀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園?
那麼,每到颱風季、雨季造成的土石崩流是如何發生的?老師指出除了財團入侵的不當開發外,即使「最普通的道路建設,對於山林來說,小小的一條路,都是破壞山林的起點。」
當我讀著老師書上寫的:「只要開了第一條路,就會有更多的聚落與開發,人們上山開了果園,於是需要更多的產業道路。原本茂密的山林,山腰之間於是有了一道道的傷痕,大雨一下,這些被人類劃開的傷口,也就成了土石最早崩落的地方。」(註二)

所以一路上,我們看到不斷修築的水利工程,連成垂直線的攔砂壩,似乎永遠無法通過大自然的驗收……。

泰崗部落
1281862867.jpg  
薩克亞金溪奔騰的活力在秀巒匯入泰崗溪。過秀巒檢查哨後,泰崗部落就在眼前。
「泰崗部落位於海拔一千四百四十公尺的司那基山中,地扼後山新光、鎮西堡、司馬庫斯等部落的交通孔道」。在這個少有人會停留下來的部落,我憶起了因為錯看了路標,錯過了下面那條通往司馬庫斯的產業道路,而誤入泰崗的田野險徑,千辛萬苦倒車出來的曾經……。
原來,千山萬水,錯過的最美!那晚我們在把浪爺爺家住宿,雨中的部落,給人沁人心脾的舒坦……。
晚餐前、晚餐後,我在部落的微雨中散步,看見雨中的涼亭,白靈的詩此刻又輕輕浮了上來—

下久了 才看到
白蛇似的小溪逐雨聲
一路嬌喘爬來
碰到撐黑傘的松
躲進傘影不見了

下到最下頭
戴大紅帽的飛亭
沒商量就蓋了章
落款人是亭旁路過的樵夫

多像: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別人的夢啊!
  
共飲長江水
我的溯源之旅,在隔天把浪爺爺把我們帶到他墾作的高冷蔬菜園劃上終點。隔著塔克金溪,與我對望的是熟悉的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我腳下的塔克金溪正是泰崗溪的上游,它是淡水河重要的源頭之一。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我站在這兒,想像著這涓涓細流,義無反顧的奔向淡水河口……。我應該可以這麼想:君住長江頭,妾住長江尾,日夜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賦歸
回到北埔老師家,雨依舊斷斷續續的下著。就像白靈的結語—

下了山
連同雨聲捲起來
插進背後的行囊

我也連同思緒,插進我背後的行囊。



附註:
〈一〉相關連結:人文旅行隨想篇(一)被遺落的文學櫻花夢—那羅文學屋。
〈二〉節錄《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一書。作者:陳逸君、劉還月/出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三〉白靈詩《登高遇雨》/選自《新詩三百首》一書。主編:張默、蕭蕭/出版:九歌文庫 
1281855305.jpg  

人文旅行的相關連結:人文旅行隨想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