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0344_調整大小.JPG  

人文旅行隨想篇(二十二)半島身世品讀一段後灣海岸的生息(中)化石顯蹤的海岸◎文、圖:簡素津
2015119,跟著劉還月老師所率領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團隊、志工,進行一趟「半島身世,化石顯蹤」的化石覓蹤之旅。
 

聽濤的綠
DSCN0360_調整大小.JPG  

落山風颳著的季節,海水減了艷陽下絢麗的藍。輕柔的青瓷色海水伴著珊瑚礁海岸上第一線先驅植物的綠,輕易地吸引我的目光。
DSC00670_調整大小.jpg 
看慣北台灣淡北海岸錯落的大大小小、有稜有角的青灰色風稜石海岸景觀,再來看南台灣半島抬昇的珊瑚礁海岸地景,就顯得纖秀碧玉許多。而我最喜歡臨著海岸聽濤的綠,尤其是在北台灣的五月,麟山鼻岬角臺灣佛甲草席捲海岸的壯與綠。我不禁開始想像我無法親臨的盛會,在南台灣珊瑚礁海岸上水芫花最最豪華的鋪排……。
IMG_1409_調整大小.JPG 
↑台灣佛甲草 

 

化石顯蹤的海岸

DSCN0342_調整大小.JPG  

目光回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後方的海岸,回到漁人踩踏出來的〝漁路〞小徑上,一邊是臨海的珊瑚礁區,一邊是一道人工回填的北岸土堤。從老師的旅行資料得知恆春半島有台灣首屈一指的化石出土區,從日本時代開始至今,都是有心人尋訪化石的勝地。而核三廠和海生館興建時,向下開挖的地下層也是珍貴的化石產區,出土的化石廢土就被用來填溝、造堤,也因此,這一段由建海生館所挖地下室廢土回填的海岸,就成了今日化石顯蹤的第一站。
DSCN0336_調整大小.JPG   

把出土的化石土層拿來堆築長堤?這問題是我一路走來想不透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並非所有的生物死亡埋葬之後就可以形成化石,它必需具備特殊的條件才能夠將生物的遺骸或遺跡保存下來,而一顆化石的形成動輒萬年的絕對環境和時間……,光是「萬年的光陰」沉釀一顆化石,就夠困難了吧?怎就隨意丟棄?

 

DSCN0332_調整大小.JPG 
DSCN0335_調整大小.JPG   

直接面對落山風,經風歷雨的土堤,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看到海相化石,大大小小的或完整或破碎的裸露其上,就如老師說的:「主要的化石區,用撿的就可以得到化石。」

 

我沒有想要找的化石。一如我和賞石的朋友去海邊撿雅石,朋友總有一套賞石的美學標準,您聽過嗎?賞石有五要:要瘦、要皺、要漏、要透、要醜。但通常我要的都不具備這些。到海邊尋寶,尋的寶是朋友們發現奇石的喜樂。偶爾我也會帶一顆石頭回家,所以當朋友熱心地為它品評一番之後,我的石頭肯定對我相視一笑,那是一種「只有你懂得欣賞我!」的慧黠。   

DSCN0341_調整大小.JPG 
DSCN0345_調整大小.JPG  

美,非實用價值,看到昂然挺拔的大樹,是讚嘆它姿態氣勢之美,而不是製成器具的高經濟價值。想到這兒,我的腳已經不自覺地停在土堤邊,一棵在落山風下向天祈舞的樹前。噢!您看到了嗎?半裸露的二枚貝大化石!一顆、二顆!頓時,全隊興奮指數飆高。老師一聲令下,北排灣勇士利昌就一個箭步向前攀上土堤〝採貝〞。
  
 

此已非常身
DSCN0350_調整大小.JPG  
我想起窗.道雄《魷魚乾》一詩

終究
還是變成一支   箭頭

問說

 

大海

是在那裡嗎……


DSCN0355_調整大小.JPG  
貝殼石化後變成化石。終究,還是一枚貝殼……。作為以水為家的貝,誰給它一片曾經的汪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