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筏DSC01808.jpg  
鳥兒們的木筏的夏天 
 

3_1_boat_調整大小.jpg  
尼奇的木筏的夏天

從木筏的夏天 看大自然的吸引力 ◎文:簡素津/照片:《木筏的夏天》封面

《木筏的夏天》作者吉姆.拉瑪奇,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在風景如畫的樺樹林中長大,這本書是他童年生活的寫照。主角尼奇是一個戴眼鏡的都市男孩,學校放暑假了,可是工作忙碌的爸爸無法將他帶在身邊,所以把含著淚水,卻不願意讓眼淚滴下來的尼奇,送到北方森林那個沒有玩伴、沒有電視的奶奶家中〝度假〞。但是第二天傍晚,他奉奶奶之命去河邊釣魚時,意外的發現了一艘木筏,河邊這艘木筏,把這個都市小男孩抗拒的心,巧妙而不著痕跡的轉化成對大自然探索的熱情,然後醉遊其中,最後成為大自然的一份子、成為〝這條河的一部分〞!

一開始,是書中河面的波光、朦朧的山水意境攫住我的目光,然後我一頁一頁的細看,作者細膩生動的插畫,讓我們清楚觀察到大自然的氣象萬千外,在感受大自然奧妙的同時,得到視覺上震撼性的滿足!而當爸爸的車子消失在松林的盡頭時,奶奶招呼尼克進屋的文字敘述更讓我莞爾,我著實見識到這位老人家的智慧與幽默。每當我唸這本書時,只要故事鋪陳到這段獨白:「好啦,我們不能在這裡站整個夏天。」或是「好啦,來吃飯吧,要不然我端去餵熊了。」底下的媽媽們總會會心的一笑,我就知道她們也同我一樣心神領會於奶奶慧黠的風采。

我喜歡這個森林夏天的故事,故事裡有一個很特別、很風趣的奶奶,還有一條充滿生命張力的野溪和生動豐富的林野,以及活潑多樣的生物族群,它們提供孩子不一樣的學習場域,喚醒都市小男孩日漸被社會物化的靈魂,驅動他去探索事物的熱情!

我曾在嘉南平原上度過我的童年,生活環境裡除了閩南式的三合院落,還有幾間農舍零星散落在田間外,放眼望去全是寬廣的地平線,視野所及盡是一片欣榮的綠,即便是晨起的濃霧、秋季上學路上的白霜,都曾為我生命中的清溪綠岸增添一份優雅。後來雖背井離鄉,但嚮往晴耕雨讀、放懷山林的心未曾稍歇……。也因此,我喜歡帶孩子一起去「閱讀自然」。大自然真的很美妙,一樣的青山,有日影斜照時的旖旎、有山嵐雲遮時的寫意……,就像《木筏的夏天》(東方出版)裡的這條河岸,它會因著浣熊、蒼鷺、狐狸家族或是一隻鹿的出現,讓這個大自然的舞台,時時秀出驚喜和期待……。

自從帶了低年級的學童,領教過他們練習寫作的文章「淡水的春天」之後,我才驚覺到現今都市叢林的小孩,對大自然是多麼的疏離,仿若維吉尼亞.李.巴頓所著的《小房子》(遠流出版)一書中,在林立大樓包圍下、在空氣裡滿是灰塵和油煙裡的小房子,深深感受到「什麼時候春夏秋冬來過了都不知道……。」因為「一年到頭,每天都是一個樣」!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與自然親近更是一種天性,只是人類的文明發展,阻隔我們與大自然心神交會的空間,如果我們不仔細觀察,真的很難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掌握城市中季節的流轉。相對於都市的小孩何嘗不是這樣!孩童對季節的認知也就從〝自己的身體出發〞,用身體的冷熱感受、去感覺冬天毛衣的溫暖和夏天冷氣機吹送冷風的舒爽。

當人們習慣水泥森林後,大自然四時的運轉,都挽不回為都會生活而忙碌的一顆心……。不只小孩和大自然疏離,一些城市裡的大人也得不到大自然的溫潤。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去野營,在油桐花盛開的林蔭,傳來林場設施中卡啦OK的伴唱聲……,我突然覺得很難過,想著他們走進山林,然後,遺忘山林的悲哀……。

記得雅芃小學三年級,我在耶誕祝福聲中打開她寫給我的信,信上是這麼說的:「媽媽:感謝您給我們那麼多童年時光,希望我不花一分一秒,努力去實現您的願望。長大以後的夏天,我帶您去海邊撿貝殼,坐在海岸上看那橘色的太陽,春天帶您到山中的小路,看百花盛開,聽百鳥齊鳴,欣賞小路上的風景。秋天帶您去看楓葉,冬天欣賞梅花……。」看完她的信,我深受感動,猛才知覺:哦!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了—從孩子童稚的眼裡,看我們的生活曲調。原來自認平凡的自己,竟領著孩子依著自然時序的脈動而躍動起來。我們一起去採擷春的嫣紅、夏的湛藍、秋的楓紅、冬的雪白……。我很慶幸我和孩子雖居城市,卻能時常坐擁山水。我很慶幸《木筏的夏天》裡的尼奇,他有一個很特別的奶奶,因為她深切的知道,只要提供一個大自然的場域,讓孩子去探索山林、去濯足野溪……,那麼,那個沉睡在每個人心中的〝自然之子〞,就會慢慢的甦醒過來,然後化身為大自然裡的蟲魚鳥獸,在清流裡盡情的戲游,在藍天下自在的翻飛。

果然,這個木筏的夏天,永遠過不完。即使尼奇已經長大成人,這個夏天,都會在他的生命中一再來過……。


註:《從木筏的夏天 看大自然的吸引力》發表於金門日報

arrow
arrow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