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9607_調整大小.jpg  
人文旅行隨想篇(八)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滬尾—尋訪淡北失落的石滬◎文、圖:簡素津

如果您參加過老師的旅行,當老師講義寄來,您很難不在〝閱讀〞的當下開展旅程。

老師的旅行講義是這麼說的:淡水有石滬,從來都不是什麼秘密,只是,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年代,石滬在哪裡?卻沒有幾人清楚,甚至,就有研究北台灣歷史的學者或專家,用了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宣佈石滬早已消失了,做為這段古老歷史的終結。

為了揭謎古老歷史是否終結?3月17日,我們隨著劉還月老師的人文旅行,來到沙崙海水浴場退潮的潮間帶,為的是尋找淡北海岸最後的石滬殘跡。

海洋土地的邊陲
DSCN9623_調整大小.jpg   
雖然「海」就在住家的附近,但老實說,我〝走進〞海的次數很少。雖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山與海之間,我寧願選擇山的。不知道為什麼,面對茫茫的大海,我常常覺得很孤單……。所以,當我看著老師筆直的〝走向海洋〞,那份真心來尋海的堅毅步伐,似乎撼動著我,我悸動的舉步,望著海天一條蒼茫的線,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站在〝海洋土地的邊陲〞……。

淡北石滬遺跡
DSCN9619_調整大小.jpg   
沒有經過實地觀察,便不能認識真正的面貌。這是一條曲迴的石砌長堤,誠如老師所言:「石滬不過是海岸邊堆放如一條巨蟒般的大型石堆」。站在這個長堤,除了真真實實的見識到早期先民如何利用海濱的石頭,趁著每天的退潮砌滬築堤,從淺水處一路延伸到深水處,利用大海潮汐原理,在退潮時困住漲潮時入滬的魚撈智慧外,更深深動容在那個沒有機械輔助的年代,糾集眾人填造石滬的艱難……。 
 
DSCN9606_調整大小.jpg   
我站在堤岸上,錯覺佇立於海洋的脊梁……。看著外海拍打石滬的浪潮和潮間帶上散落的石滬殘跡,我悠悠的思緒,跌宕在老師的旅行講義裡—「……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周鐘瑄修成的《諸羅縣志》中清楚記載著:『自吞霄至淡水,砌溪石沿海,名曰魚扈;高三尺許,綿亙數十里。潮漲魚入,汐則男婦群取之;功倍網罟。』」的捕魚榮景,以及那種人與人、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生命情感……。 

DSCN9604_調整大小.jpg   
老師說:「石滬的殘破,說明了捕魚的榮景早已不在了。」那百年來,築滬圍魚的砌石主角,如今安在?站在這連繫過去與現在的石滬遺跡,思緒像潮水漲起,起起落落的正如自己的心跳……。 
 

DSCN9620_調整大小.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en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